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发生多起学术不端现象,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学术不端的研究成果,廓清了学术不端定义及其内涵,对学术不端学术行为进行了分类,深究了学术不端的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学术不端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倡导科研诚信 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若干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芹  单政  刘彤 《今传媒》2011,19(2):100-102
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刊物质量和信誉。本文分析了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以及编辑部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严格把关,提高论文的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赵瑞芹  单政  刘彤 《报刊之友》2011,(2):100-102
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刊物质量和信誉。本文分析了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以及编辑部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严格把关,提高论文的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伪造、篡改、剽窃科研成果;论文虚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影响学术氛围的纯净,甚至严重影响国家的学术信誉和学术发展。因此,防治和治理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净化学术环境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学术遣假现象,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英 《编辑之友》2011,(4):48-50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期的体制缺陷,在简单量化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各种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因此,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一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主要表现(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基于既有的研究对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辨析,笔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工作者在其学  相似文献   

6.
孔艳  张铁明 《编辑学报》2013,25(5):422-425
学术不端是世界各国都有的问题,但情况千差万别。我国近年来的学术不端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校及期刊等方面综述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介绍国内外治理学术不端的现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从坚守学术良心入手,修改版权合同,让作者提供"稿件专投承诺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定期通报制度和个人学术诚信制度,由学术期刊建立遏制学术不端的"第三类法庭"等主张。  相似文献   

7.
徐石勇  叶靖  康锋  杨一舟 《编辑学报》2019,31(4):411-414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期刊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蔽”,给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带来了不少困惑。同时,随着全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度重视及零容忍的态度,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一些学术不端的新闻往往很快成为舆论的焦点。以学术期刊《丝绸》为例,对近年来《丝绸》杂志遇到的作者学术不端的现象进行汇总、分析,并总结针对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期刊编辑提供借鉴,进一步纯化学术期刊的出版环境。  相似文献   

8.
&#  &# 《出版与印刷》2015,(3):7-10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单位快速检测论文学术独立性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8年开发完成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1、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2、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3等三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免费提供给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社科期刊出版单位和高校使用。与此同时,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也先后开通了相似功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前学术界一种十分恶劣的现象,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有泛滥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净化学术环境的需要,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文章从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入手,对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做了详细解读,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该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钟国翔 《编辑学报》2023,(3):299-304
以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作实践,研讨具体案例,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易检出、跨语种跨时空抄袭现象频繁、突出的技术指标造假行为、不透明的标识信息、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学术期刊要重视论文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陈志贤 《编辑学报》2019,31(5):535-537
分析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退稿改投他刊,再投成功的原因,提出治理的措施。通过阐述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退稿再投的现象,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提出的措施如下:做好有效的退稿工作,督促不端学术者自律;向学术不端作者所属的科研机构通报,加强机构监督;重视稿件追踪平台的应用;及时总结第三方机构投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为有效防范日益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中国正积极加强学术出版伦理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论文从学术出版伦理宣传教育、学术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学术出版伦理技术手段建设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年来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13.
分析科技期刊中存在的6种常见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指出科技期刊编辑及时发现各种学术不端对提高期刊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性,认为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防范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我国现有的学术不端现象及产生原因;针对期刊编辑,为进一步减少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提出几种网络检测学术稿件的方法及其他应对策略,使不端文献在编辑过程得到较好的抑制,这对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剽窃指采用不当手段,窃取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行为。伪造指编造或虚构数据、事实的行为。篡改指故意修改数据和事实使其失去真实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李伟  陈新石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2,24(3):253-255
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阻碍着医学科学和医学期刊的健康发展,医学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惩防工作中要发挥主动性,从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建立审稿专家库并选择对口专家审稿、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实验数据等完整的实验信息、实行作者承诺书和单位审核制度以及严肃处理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等6个方面,辅助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朱玲瑞  李福果 《编辑学报》2020,32(4):435-438
以《半导体光电》为例,在统计分析其近10年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类型、数量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基于“互联网+”,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网络首发、搜索引擎、同行评议等手段对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行为进行防范的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对互联网数据和手段的有效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显著减少,发表周期大幅缩短,学术不端行为得到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8.
对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与COPE"处理不端行为流程图"这2种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CNKI、万方、期刊界等3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文章检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综合考虑抑制学术不端现象和采用多种查重系统判断结果相同比率最大等2个因素,提出编辑部评估文章学术不端的标准是"选择查重报告的总相似度和去除引用相似度均大于等于15%"的论断。基于COPE"处理不端行为流程图",对"在投稿文章中存在剽窃问题"和"文章发表前要求修改作者信息"等2种较常见情况,提出了修改、完善编辑工作流程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韬 《黑龙江档案》2011,(1):114-115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道德失准、学术行为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具有存在主观恶意,以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为目的的特点。比较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随机对照试验(RCT)报告中容易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发现RCT报告中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数据,一稿多投,作者署名问题等,产生原因包括审查、监督、惩罚力度不严及宣传力度不够等.进一步提出,减少RCT报告类文章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包括健全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惩罚制度,构建期刊学术不端和伦理审查信息共享平台,严格三审、外审流程,运用网络首发和增强出版等新兴出版模式,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学术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