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论争在中国共产党上层人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部门主要负责人中的持续进行着。由于这种论争不见于报章杂志,所以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注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前,论争集中在这部作品是否值得出版的问题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后,论争则转移到这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如果从多重价值立场的"对话",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精神成长,女性意识的深化等方面,重新关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开头关于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下文略作《桑干河上》).已有不少论者撰文指出其艺术上的不足.但有一点似乎大家都没有注意,就是《桑干河上》的全面丑化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5.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是自觉实践《延座讲话》精神的产物,成功地开启了中国当代农村叙事的序幕,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代表着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今年适逢其创作7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北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弘扬革命文化重温红色经典——纪念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毛泽东、习近平文艺讲话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内蕴等议题作了深入讨论,推动了红色经典与革命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1984年,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译者杨宪益、戴乃迭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对原作涉及的大量熟语进行了再塑造。首先介绍了熟语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的熟语翻译方法,然后以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惯用语、俗语翻译为例,探讨了该译本中熟语翻译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有诸多不同,尤其在语言风格、景物描写以及情节线索的设置上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讲话》给解放区的文艺界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也使解放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艺热潮。在这次文艺运动中,涌现出了两朵奇葩,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定程度地代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丰硕成果。同为完成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即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土改运动的全貌,并分获1…  相似文献   

10.
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裕民这个名字,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人物,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作品的主人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我国华北地区农村根据地土改斗争的鸿篇巨制,以它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赢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人所共认.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这部巨著给予了高度而公正的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它的主人公张裕民形象的评价却一直很分歧.1950年陈涌同志的第一篇评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章, 认为张裕民形象塑造得不成功:“这个人物的色彩是不够丰满不够鲜明的”,“他的行动的积极性,是表现得不够的.他后来曾经在斗争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有诸多不同,尤其在语言风格、景物描写以及情节线索的设置上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两部作品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丁玲是解放区文学创作中的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方向,深入农民生活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小说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作家在处理"土改"这一重大题材时,显示了一贯的大气写作风格,特别是在对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客观描写和审视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有其他同类小说所未能达到的思想深度,但"遵命"之后写就的该作品也存在人物塑造欠厚重立体等缺憾。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实质上的"除霸复仇"故事,《暴风骤雨》第一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写农民报复性的情感与行为不应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报复的对象韩老六或钱文贵主要是被作为"恶霸"而非普通地主形象来塑造的。而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非"恶霸"的地主还有隐约的同情,对农民干部内部的霸道行为也有所批判。真正涉及道义问题的是《暴风骤雨》第二部。"除霸复仇"的情节模式使文本具有了叙事张力,而失去这种张力的《暴风骤雨》第二部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以民俗学分支——"女性民俗"作为研究视角,剖析了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叙述革命、政治的同时,也较为充分地描述了河北的民俗事象,反映了河北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河北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塑造了以黑妮、董桂花、周月英为代表的诸多农村女性,这些形象分别折射了不同的民众精神禀赋,她们的婚姻家庭展现了一定的民俗生活相。  相似文献   

16.
老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初版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 三十五年来,中国的“世事之多变”,简直难以用“沧海桑田”这四个字来形容。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虽然只是一部二十一万多字的小说,但足,它的遭遇,它的荣辱和升沉,它的辱而复荣和沉而复升,竟相当完整,甚至是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国在它初版  相似文献   

17.
爆笑校园     
我们语文老师有一次生病了,只好找个实习老师代课。实习老师特紧张,一上来也不自我介绍,张嘴就说:"今天我们介绍丁玲的小说《太阳照着三个和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相似文献   

1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都反映的是解放区热火朝天土地改革运动。本文分别从各自的主题、人物的塑造、结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全国解放以前,反映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主要有三部,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马加的《江山村十日》。但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和课堂教学中,一般只评介前两部,却很少提及后一部。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用比较论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是否具备丁玲的创作个性,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反对封建思想的角度出发来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丁玲并没有完全摒弃延安前期的创作追求,她依旧在以自己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未为读者解析当时的社会.这是一部革命文学作品,而它的产生拓宽了我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道路,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人道主义情感给我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