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冬梅 《传媒》2019,(11):93-96
信息技术时代的全面铺开,媒介传播形成了全新的传媒生态系统和营销机制。受众群体则实现了对"信息"全面自主的选择操控,从而完成了由"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换。以"用户"为核心的发散型传播网络与叠加式、分流性的传播区域建构,让新媒介传播营销不得不选择更细微精准的个性定制推送内容,力求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自主建立更为复杂紧密的联系,通过人际化传播方式,实现营销传播效果的最佳整合。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媒介,传统的用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在媒介营销、销售、技术支持和服务中改进与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属于营销范畴,主要指关系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目的是"为媒介产品找用户"。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用户关系管理在媒介产业中的角色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面临新的挑战和革新。  相似文献   

5.
刘爽 《今传媒》2020,28(5):92-93
基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随着媒介形式的变革,其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对莫雷事件的舆论分析,通过解读"沉默的螺旋"的悖论,分析促进双向螺旋对抗的关键因素,以此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双向螺旋的对抗条件。  相似文献   

6.
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来"沉默的螺旋"假说,引起了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作为网络的典型代表博客、播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的兴起给传统的传播理论——"沉默螺旋"假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和播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挑战传统理论和传统媒介呢?"沉默的螺旋"假说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否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阐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博客、播客中所受到的冲击的原因,以及传统媒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已经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平等、扁平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特质,也使"大众传播"市场开始向"小众传播"转变,"用户思维"正是互联网传播生态的核心。文章围绕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媒介产品,以及媒介产品营销中把谁定义为用户、如何寻找用户和如何留住用户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理解好"用户思维"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广播突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合考察了媒介技术发展现况,总结了媒体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向着身体与技术同构性、沉浸式方向发展的趋势.文章从技术的社会塑造理论出发,深度剖析媒介技术呈现出如此发展态势背后的政府和政策动因、市场和用户动因以及专家共同体动因,由此构建了媒介技术的社会选择模型及其价值维度.现阶段媒介技术的运用,是这个时代政治、市场、媒体机构及用户共同选择的结果.媒介技术的社会选择,包含了公私、善恶、公平等价值维度.面向未来的媒介技术,更要突出媒介技术的公共属性和价值蕴含.  相似文献   

10.
媒介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始终面临两类问题:态度与行为存在双向因果、本土的人口与社会结构意义被低估。本研究针对传统官方媒体、专业化商业媒体、自媒体,考察媒介信任和媒介选择之间的多维逻辑链条,并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交互分析,揭示三类媒介的用户面貌及其结构性偏向中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三类媒介呈现出“类差序格局”,媒介经验的惯习对个体选择影响深远,信息冲突情境下用户自我效能感更加凸显,不同内容类型之间出现了信任分化;年龄与文化程度、城市线级与个人收入两组变量交互,是用户分群逻辑中的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11.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0,(3):34-41
媒介观是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随着"媒介大爆炸"的出现,传统以媒介物理属性为分析逻辑的研究范式不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和多变的媒介现象及使用行为,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以介质为划分标准的研究标尺无法丈量多属性的媒介形态。而将视角从媒介本位转向用户本位,由用户价值观出发所构建起的个体媒介环境系统和经由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媒介行为生态,使得这一命题有了更加清晰易见的生成原点,也由此创造了更为简洁的观测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2)
在互联网传播技术持续迅猛发展同时,不少一度坐拥亿万用户的网络媒介产品也正悄然走向落幕,基于对一个关停多年的博客平台"前用户"群体追忆自身"写博"经历的叙事研究发现,相较那些舞台中央的少数精英博客,时常被忽视的广大"草根"博主并未如预期般推动博客曾被无限寄望的传播潜能,众多用户更多是在一种偏向私密化的青春心事纪录中形成整套有着可辨识度的写作模式和风格。随着博客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往昔的写博岁月在用户记忆叙事里同时被刻画成一个自我的和媒介的黄金时代,个人博客也被赋予了此后功能更强的媒介所不具有的象征自我抗争的功能隐喻。时过境迁,介入一代用户生命历程的博客逐渐显现出对于个体媒介观念的特别塑造,由此也从一种独特视角揭示出衰落的媒介产品如何在其用户身上绵续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算法为基础的互联网信息选择机制就像包裹在人们身上的"过滤泡",为用户提供投其所好的内容。随着时间累积和用户数据增长,个体爱好倾向愈发突出,群体互动也更加趋于同质化,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不断集中,本该多样化的互联网世界在简单算法的设定下却让我们陷入封闭、分裂的思想包围圈中。"过滤泡"现象提醒我们作为个体无法处理海量信息的生物局限,从而必须关心信息的取舍之道。刺破"过滤泡",不是要重回信息把关的老路,而是呼唤媒介组织和用户个体的公开讨论和共同关注。加强新的信息传播伦理建设和网民的媒介素养培养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革命和网络化个人主义浪潮下,媒介信息、内容、价值和观点的复杂多变性和非透明性让传统的媒介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媒介用户实现从扁平化、无否定的"单向度"到会思考、敢质疑、勇批判的"多维度"的蜕变,也就是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这种"多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介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再现等多方面。笔者认为,推动受众从单一性的否定到差异化认同的转变、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建构、强调媒介赋权和社会化参与,是形成数字时代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个性化"媒介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技术为标签的新媒体时代培养着用户的媒介接触需求,体现存在感、追求个性化和互动即时性成为用户信息消费的新表征,但也相应地带来了"信息冗余"、"众声喧哗"和"碎片化"的媒介生态问题。《老梁故事汇》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既关照着用户的多元化体验,又化解着新媒介时代的隐忧。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路径,进一步探讨《老梁故事汇》对受众规避信息风险的需求满足。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还通过教育类APP市场的内向细分和外缘延展,重构了教育的既定内涵。学界对带有市场基因的用户体验的关注亦随之高涨。在用户与移动融媒介交互的U-DPMFC模型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和框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用户体验视角,从设备、平台、媒介、形态和内容等五大层级对"英语流利说"APP这一移动融媒介产品展开分析和评述,以期为同类APP的体验创新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8.
阅读推广活动中,媒介选择与信息传播方式是保障推广效能的关键因素。当前,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用户基础广泛,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扩大宣传范围、提升用户服务质量的重要媒介。文章基于新时期阅读推广需求与社交媒介传播优势,深入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介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与困境,从推广定位、内容加工与渠道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介具体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势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并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境。如何应对空前严峻的现实挑战,实现电视媒介的成功突围?本文着重从推进多媒体融合发展、树立"用户导向"意识、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个性化定制、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展开阐析,试图为新媒体时代电视突围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