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的心灵不能直接与另一个心灵相通,但他可以间接地相通。我理解的所谓"间接相通",大概就是走近。事实上,每个人总有自己不愿示人的心思,即便是我们眼中的爽直人,也难免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心思,你说你能走进他的心灵,要不是欺人,就是自欺。走近则不一样,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努力,缩短自己与对方的心灵,尽可能使我们与对方贴得近一些,再近一些。这样的论断,告诉我们,所谓"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命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面对“德育后进生”.我们往往追求如何管住学生.而不注重如何去疏导学生,这样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失去转化他们的良机。去年,我碰到了一个“德育后进生”.他让我发现“好孩子是赏识出来的”这句话的巨大魅力,赏识确实是转化“德育后进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德育就是它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只有把教育的根深深地扎入学生,给他一片"心灵绿洲",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成长打好坚实基础.近两年,我们针对中职学生"两化三性"的特点,提出"1234"德育工作思路,狠抓"三个形成",精心培植德育生长的肥沃土壤,把教育之根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依仁为里,与德为邻",在自信与自觉中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4.
正所有成功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与学生关系良好,相互信任。可以这样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班主任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平等与学生交心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稍微用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给学生带来幸福与和谐。然而,我们常见的德育形式是说教和灌输,它以"外求"与"他塑"的形式来制约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了肩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光荣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做到:增强德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提高育人能力,就是要提高德育语言的表达能力。德育的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塑造心灵的工具,是启迪智慧、沟通心灵的桥梁。德育的语言是简洁、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德育的语言是既富有技巧又蕴涵深度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用的德育方式很简单,一般有命令教育、知道教育、说服教育、规范教育……这些教育都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有效的德育应是触及学生心灵和灵魂的教育,快乐德育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德育新思想——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的德育,既是德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发挥学生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必要形式,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反观学校德育现状,我们开展了不少的德育活动,如那些告诉式、命令式和说教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已经起不了作用了,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其中,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被动的,压抑的,最终的效果是低效或无效的;而那些游戏活动式的,融入竞争机制的、需要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走进孩子心灵的快乐德育,能激活孩子的意识与思维,学生们更喜欢,其德育实效性更强,生命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德育过程是思想撞击思想、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巧用心理效应,能够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一、美即好效应,正确评价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著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堵。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  相似文献   

10.
操行评语是班主任对学生学业和品行的综合评价,其所能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班主任的操行评语不仅向学生传递了她(他)一个学期来做了什么这么一个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眼中她(他)在班主任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操行评语的写法如果把握得好,它就如涓涓细流渗入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又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果把握不好,将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会使他们一蹶不振。我们很多班主任在写评语时,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用大而笼统的话语(如该生在各方面表现较好),随意性较大,可信度不高,语气生硬,措词欠适当。这样的操行评语既不能起到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外优秀教师,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他们的职业幸福是从学生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总是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致使我们说教的道德根本不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态度。本文乘着德育改革的春风,提出了一种新的德育方式——对话式德育,从其产生的背景、实现的环境——生活世界和实现的条件——爱、信任、谦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的体验,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生活的外延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具有德育功能,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决不会在任何盲目的教学中自然形成。历史教学要具体实现德育功能,除了教师应确立起自觉的德育意识外,关键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同样一堂历史课,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执教,讲究不讲究正确的德育渗透方法的运用,兴许在德育效果的实现上会大相径庭。好的方法应能启动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确立、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正义感与使命感,培养、形成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之逐渐成为一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好公民,以至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本文仅就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包鹏远 《中国德育》2008,(11):61-63
真正的教育,应该能够建构并引领高尚灵魂的成长。我们认为,德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使受教育者聪慧,二是使受教育者高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发展性德育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努力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成为孩子们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宝库,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可以皈依的场域。  相似文献   

16.
贾根生 《班主任》2009,(12):59-59
没考上重点高中也许是我的不幸,但能遇上“老班”这样的老师,确实是我们学生的万幸。那些日子,总盼着他来上课,总忘不了他的机智幽默。他的才华总是无声地浸润着我们稚嫩的心灵。我不知道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但我知道有这样的“老班”,我们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一节课要上得好,首先教师要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去感染我们在座的学生。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而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教师上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德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课题,尤其是在今天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反思我们今天的德育,我们在育人方面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相比较还相差甚远。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是没有被学生所认同的,也就是没有内化为学生积极情感的无效甚至是弱效的工作,所做的工作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起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心理感应,没有使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共鸣,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可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目前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班、对一个学校而言.他就是一个,然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整个世界!由此说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忽视、不歧视每一位学生,其意义有如天地。所以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面向全体”.所以我们应当用这样一个口号时刻警醒自己: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