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学人对"以意逆志"的理论认识各有千秋,但都确定从作品之意可以认识到作者之志,因此,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以对理想作品的理想解读为理论假设的。由于理想作品与理想解读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以意逆志"实际上告诉人们: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也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一个经由一代代读者不断阅读过程累积的结果。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位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结果无论如何有差异,都是同一部作品在阅读活动中具体化的结果之一,人类的任何一次阅读活动都以实现理想解读为目标,因此,人类的阅读史是一个理想解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不断实现、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  相似文献   

3.
"文学名著鉴赏"三段式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主动建构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培养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作品之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教师示范性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二阶段:教师、学生讨论式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三阶段:学生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教师、学生语文智慧生长的过程。《显隐发微,析疑赏奇——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路径例说》一文从"显隐""发微""还原""借力""析题""聚合""归真""探奇"等方面寻找文学作品的解读路径,发掘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特质,并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两种主要批评范式,均由孟子提出。在鉴赏和批评文学作品时,这两种批评方法是紧密相联的,可以说"以意逆志"是以"知人论世"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批评方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作品鉴赏和批评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元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论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将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其诗论思想,探求诗人之"志"。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批解唐诗的主体方法论即"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说。在原典中,"知人论世"是就"尚友"而论的,这说的是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及其同时代的关系;"以意逆志"这是因先秦说诗"断章取义"的缺失而发,指出读者只有调动主观因素去追寻作者的思想,才能比较准确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7.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8.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生发出对感性世界加以观照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经过历代研究者的阐释从中找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合理内容,以意逆志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视角。由此可见,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面临"以意逆志"的观念传播,进而不再以文本最初的意义出发,形成了特有的大众阅读的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1.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中人物命运与文化帝国主义建构的共生关系,揭示文化帝国主义如何参与殖民地文化的建构,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个案。  相似文献   

16.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的精义之处就在于: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以"语言"为中介来深入细致地考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文学的"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融于"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之中,其运思模式和操作程序具有思路的清晰性、层次的明确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三大特点,丰富了我们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并尝试运用文本社会学的技术方法对于小说《白鹿原》和《尘埃落定》作文本解读,以验证这一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的时代,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遇的挑战。从文学这种极为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类生态伦理的衍变历史,是人类的文化构建和阐释模式的需要。如何解读出既符合时代需要又不违背作品本意的生态意义,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从阐释功能、挖掘与质疑精神、适度重构以及悖论角度,来探讨重读作品中生态伦理意蕴时的解读点。在对文学文本进行生态思想研究的时候,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用生态哲学伦理去生搬硬套地解读文学作品,却不慎重思考这些作品本身是否具有生态伦理的真正含义。在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挖掘、整理和提纯的过程中,不丧失文学作品中作者本真的指涉维度,是我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对金圣叹<杜诗解>采用八股时文的章法结构分解杜诗,前人有腰斩之讥,今人对其价值也认识不足.金圣叹的批解在以文本为中心、细致分解文本方面类似干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但金氏的解读与新批评的细读又有很大不同,明显地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式的文心追索和读者体验精神,可称之为"中国式的细读".金圣叹的这种细读批评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注入了理性分析的血液,它以其充满现代智慧、科学分析的方法和传统审美文化精神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是现代诗学建构和当代文学批评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时代不同,同一题材诗也千差万别,下面结合具体诗歌介绍鉴赏诗歌主旨方法。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已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知人治世与以意逆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