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我育德即道德的自我教育.高校大学生自我育德具有传统时段和现代时点交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错的时空语境.时空语境的负面要素使部分大学生具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消极主义的特征,因而实现大学生自我育德的途径在于彰显主体性的自我认知,提升内向性的自我境界和强化实践性的自我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最佳结合点。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可能引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功能的异化。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实困境,厘清大学生道德自我素质的结构模式,明确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实践指向,使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实现从外在要求到理性内化再到意志需要的全面提升,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本文认为,法规育德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从德与法的共性以及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分析了法规育德的依据,提出了要落实法规育德,必须要注意完善各项法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以及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以严治校、加强社会实践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状况,笔者根据2005、2006连续2年的广东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并结合主题座谈、个别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归纳,试图为突破当前高校德育困境寻找对策及建议。一、大学生品德水平的自我评价笔者整理了大学生对自我群体道德评价的五组数据,分别是文明修养、团结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7,(2):134-137
语文教材育德路径是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品味出初中语文教材育德"全面"感知、"主题"渗透、"体验"培养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转移与调试"人与自我"、引领与塑造"人与他人"、重组与转化"人与自然"、顺应与对接"人与社会"育德的内容渗透路径探析,达到"人与自我"育德内化的成长性、"人与他人"育德外化的情感性、"人与自然"育德同化的和谐性、"人与社会"育德的共荣性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心理学层面主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本质特征。俭德即节俭道德,俭德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实践解决节俭道德问题的方式与进程上起稳定调控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和。在高校,学生的俭德实践能力即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与技能解决关于节俭道德相关实际问题,主动践行节俭,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自我成长。1.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基本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是对时代特质的折射和反映。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传统道德与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与社会生活、学习观念与职业道德、金钱观念与网络道德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深化相关研究并指导实践开展,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和方向。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日益模糊,非道德主义有抬头之势,且出现了信仰冲突或危机。  相似文献   

9.
自我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主体按照自身的意愿能动地改变现实的客体属性最终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最佳契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截取大学生的评级活动为横断面,对其自我评价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此研究能使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为大学生就业及个体未来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生具有道德发展的巨大潜能,教育应赋予学生充足的道德发展能量,激发道德潜能,促发道德行动,实现道德赋能过程.审视当前学校体育育德实践的困境主要有: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主体道德意向的内在生成;育德内容与生活世界相脱离,阻断了道德发展的完整链条;育德效果评价缺失,育德目标置空;体育教师育德意识薄弱,育德能力不足.道德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隔离、教与学缺乏互动、德育目标抽象这四个问题,指出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道德关键所在,并详述了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培养目标,最后提出高校实施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六种方法:意识培养、双向沟通、环境熏陶、实践教育、直面社会和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12.
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仁"的积极思想蕴含着探索认知和发展自我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肯定这种内驱力的生成能使人的美德与善端获以再制.在女大学生中开展以认知重组、积极体验与表达、道德意志的优质培育等为内容的积极心理教育,是从个体体验、道德培育、群体特质生成等角度引领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诚 《教育探索》2008,(3):104-105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其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应遵循常德、美德、圣德的有机统一、人文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和知识传递与文化内化的有机统一等原则;其道德社会化的践道性应体现在积学与躬行、力行意识与践道德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等方面.大学生要从关心生活、面对现实、善于思考和培养能力着眼,努力为打造一个人格健康、心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育德,德育的德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是个体将社会的要求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和精神品质。育既包含教育者的施教,又包含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是两个德之间的桥梁,桥通则变,将个体与德为二变成个体与德为一。为实...  相似文献   

15.
嵇恩华 《文教资料》2012,(9):141-142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最令人忧虑的是德育实效的实质性低迷,具体体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相对低下、道德情感比较淡薄、道德意志显得软弱、道德实践知行脱节。为此,需要从师德、载体、目标三个维度加强育德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功能主义冲突论对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和正功能,特别是安全阀机制的阐释,为理性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冷漠提供辩证性指导。物质性资源分配不均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歧诱发的社会冲突,成为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导致道德冷漠的社会冲突之一,也成为高校防范道德冷漠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冲突干预、冲突"正"功能发挥和冲突"根源"减少等方面着手,将防范道德冷漠的机制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是一体两面,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应视角分别表征教育的本质功能、核心价值。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实施"立德树人"与受教育者实现"道德成长"相统一的过程。本文以受教育者道德成长为视角,从个性化、社会化、主体性三个层面,探讨道德成长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寻求"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的论述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用丰厚的道德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睿智的道德思维以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效;要运用元认知理论,扩充道德知识以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体验以升华高尚道德情感,加强道德监控以铸就成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对我国国民教育需要"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自我育德、自主成长。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深挖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和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以积极向上、鲜明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如人意,诚信教育乏力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采取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融合,诚信教育和诚信实践相融合,隐性教育和显性评价相融合,自我、家庭、社会和高校相结合等多元融合路径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