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接应二传在扣球、拦网、发球、进攻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中外接应二传在比赛中的优缺点,旨在为提高中国女排接应二传队员场上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2伦敦奥运会中外女排接应二传基本情况、得分手段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平均年龄正处于竞技排球黄金阶段,身体形态、网上高度及绝对弹跳力方面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均具有优势。发球上,中外女排接应二传得分均是采用跳飘及上手飘,但得分效果不及交手队;拦网上,得分均是来自拦前排强攻的球;扣球上,快攻是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得分的主要手段,而交手队主要以前排强攻得分为主,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前排强攻得分效果与交手队相比,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女排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RSR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RSR评价方法,对2002年国内女排甲级联赛前8名队中的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所在球队的RSR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女排甲级队接应二传综合能力作用明显,与全队的整体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文章阐述了接应二传的RSR能力与全队成绩的关系以及对比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此文对2008年世界女子排球大奖赛中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巴西、意大利、美国3支队伍中比赛中的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了接应二传在进攻过程中总体的进攻效果以及在不同位置的进攻效果,并将中国队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与其他3个国家的接应二传的进攻效果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国女子排球队接应二传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2 0 0 3年第 10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 6场比赛的录像统计分析表明 :比赛中接应二传运动员的进攻次数明显增多 ,进攻战术打法以强攻为主 ,后排进攻的运用比例大大增加 ,扣球攻击性强 ,得分率高 ,失误率低。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已成为队中进攻的核心人物 ,是现代排球比赛中的主要强攻手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20,(6):530-53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19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前六名各位置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数据分析,旨在发现6支队伍在比赛中的进攻风格、进攻体系的差异及6支队伍的得分强点。结论:波兰男排的得分能力领先于其他5支队伍;塞尔维亚队的副攻进攻能力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位置;意大利队的接应倾向于保障而其余5支队伍则为进攻型接应;意大利队的二传得分占比居于6支队伍之首;波兰、巴西、美国3支队伍得分比较平均,无明显薄弱环节。对中国男排的启示有提高主攻手的强攻能力、提高副攻的进攻能力和拦网判断能力、注意对接应二传的专项能力的培养、提高二传的局势判断能力与场上阅读比赛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世界高水平女排二传队员的专位竞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世界高水平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二传手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年龄、比赛得分能力等专位竞技特征.二传手年龄均值大于全体运动员的均值,体重与克托莱指数则小于全体运动员的均值,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上,二传手明显低于全体运动员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二传手的得分能力主要间接体现在组织进攻的过程中.此外接应二传后排进攻与得分能力的提高也使这一专位的职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世界排球运动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比赛对抗更加激烈、攻防更加快速、打法更加多样、队员能力愈发突出、队伍要求更加全面,接应的进攻次数明显增多,优秀接应二传已成为队中进攻的核心人物和主要得分手。  相似文献   

10.
二传跳传比一般的二传要求更高,更荫蔽,更灵活,而且要求二传跳传本身带有进攻性的跳传,特别是在二传到前排的中、边一二的情况下,跳传的意义就大了.一方面是进攻的组织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进攻者,在对方不注意拦网时,可在跳传后,突然改为二次球进攻,即扣球或吊球.它可以在对方拦跳传二传时,牵制对方的拦网者,组织其他战术,为本方扣球者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当二传队员在后排的情况下插上跳传也起到一定的掩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加强二传队员的攻击能力在比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新时期二传应如何选材,以及为攻击型二传手的培养和训练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200眸男排世锦赛优秀接应二传与我国接应二传在身体基衣特征以及发球、扣球、拦网、一传、二传和防守等各项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的接应二传在身高、体重、年龄等身体基本特征以及主动进攻得分能力上均低于世界优秀接应二传队员;而在非得分技术能力方面与世界强队相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排球二传队员攻击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传队员加强攻击能力的必要性以适应排球运动发展的角度,谈新时期二传队员的选择;攻击意识和攻击性技术的训练与培养,并探讨了二传队员攻击能力的赛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中国女子排球队在 1999年世界杯赛和第 2 7届奥运会上对古巴、俄罗斯、巴西 3队的 3场比赛的二传分布 ,分析了当前世界强队主二传与全队进攻战术的组成特点 ,提出了全面认识和加强对二传手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甲A男排二传组织进攻特点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兰君  高丽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16-318,321
通过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排预选赛(武汉赛区)的7轮比赛进行现场观察与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甲A男排二传组织进攻的现状,并指出了二传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甲A男排二传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青年男排二传手和攻手情绪、反应特征的分析,发现二传手在动作稳定性、复杂反应时、肌肉用力感、情绪控制力等方面优于攻手,这可为二传手和攻手的心理训练、赛前调整及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不同位置优秀女排运动员非技术因素指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排球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主攻队员、副攻队员和二传队员在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扣球高度、拦网高度五项非技术因素指标上的差异性不大,二传队员、自由人和其他位置队员相比在非技术因素指标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选材要根据不同位置队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和技术特征来进行;训练要根据不同位置的技战术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魏倩  郭开强  谌之道  熊灵敏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2):247-248,F0003
通过调研2008年女排比赛38场录像,就国内外参赛各队主力二传手的技能运用效果,攻击得分能力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比较检验出各国女排二传手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女排二传手培养方向、创新思路、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9.
Variability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understand how competitive constraints shape different behaviours in team sports.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d and compared variability of tactical performance indices in players within complex I at two different competitive levels in volleyball. We also examined whether variability was influenced by set type and period. Eight matches from the 2012 Olympics competition and from the Portuguese national league in the 2014–2015 season were analysed (1496 rallies). Variability of setting conditions, attack zone, attack tempo and block opposition was assessed using Shannon entropy measures. Magnitude-based inference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mpared values of selected variables.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between elite and national teams for all variables, which were co-adapted to the competitive constraints of set type and set periods. Elite teams exploited system stability in setting conditions and block opposition, but greater unpredictability in zone and tempo of attack.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certainty in attacking actions was a key factor that could only be achieved with greater performance stability in other game actions. Data suggested how coaches could help setters develop the capacity to play at faster tempos, diversifying attack zones, especially at critical moments in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