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的系统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精神从殷周之示初步生成至春秋旧中国时期得以确立,从历史学与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人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观念和人教化,始终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野之分,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从主体的角度定位,是指从人的依赖关系形态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形态的转变,而这正标示着中国现代化自身所拥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一种主体性的人文精神、同时,由于人文精神所内蕴的主体性精神、科学理性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支撑力。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同其人文精神是同构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人追寻人文精神反思和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倡导人文价值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人文品质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是对人自身或他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一种对世界独特的理解方式、根本的生命态度和人文精神。而中国佛教以特有的慈悲理念体现着人文关怀,佛教的业报轮回与缘起论构成了佛教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维护社会和谐、平等自利利他、身心和谐一致,是佛教人文关怀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的变化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物质成果的发展让人们得到了巨大享受,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是两面性的,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多数人在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比如价值观比较迷茫,对待生命不够重视,等等。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课改的基本属性就在于"人文性"。对此,我们将通过对《庄子》散文中的人文性的探讨,逐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庄子》散文中对于人文性的理解庄子是道家学说的继承者,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当  相似文献   

7.
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现象,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不必讳言:目前我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并不理想,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唯知识现象,就连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走入了"重道德教条,轻人文精神"的误区,导致学生言行不一、缺乏道德理想、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审美情趣、缺乏学习热情等.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系列功能中,文化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高度抽象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而控制自然、主宰自我生命、以“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行动准则则是人之为“人”的主要体现。与此相应的人文教育自当是从这三个方面促进人性之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缺失的现状.因此,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现实途径是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意识的变化,明代的先民们在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尤其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凸显出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力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长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开放的民族,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明朝中期至清代末年,中国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国家的发展走向衰落。一个国家要重新进入全面的开放状态,培育公民的开放意识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又在国人中不断培育开放精神,他所倡导的对外开放的理论,体现了新时期最完整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作为一位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晚清对我国古代文论做了最后的总结,他提出的日喻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他重视并实践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对人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文论的特点从而具有了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既包括对各种形态人文精神的包容,同时也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今天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被冷落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流失。这固然有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但是大学完全可以有更多的作为。对于大学而言,这是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诉求,其实这就是大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