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参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应付呢?笔者认为,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搭好“脚手架”,使学生在已搭好的“脚手架”基础上能“向上攀登”,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具体来说,可从下述三方面来搭好“脚手架”。 1 利用“类比法”搭“脚手架”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让学生以《呵!脚手架》为题练写作文。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急得直搓手 写不出。写不出而硬要写 “赶鸭子上架”,那不是练写作文的好办法 也达不到“练一回有一回长进”的目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呢?因为学生对脚手架缺乏确切的了解 和深刻的感受。所以,要使学生写得出 写得好 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脚手架了解确切 感受深刻。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单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教学中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他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阶梯上,而更感谢你引领他们自己迈步上一个台阶或为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支架式教学法"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就是通过搭建"脚手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环节,借由完成一个个环节,化难为易,来引导学习者一  相似文献   

6.
支架式教学源自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它基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图1)。支架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此处用来形象地说明: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使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7.
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在这个建构的分支下,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任务性和情境性,以“图文混排”教学为例,加以实践。在情境的设计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8.
一、要创设探索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科学实验是有着严谨的程序和需要不懈探索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程序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并培养各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理论依据“生物程序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对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综合。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死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10.
谭玲 《理科爱好者》2004,(22):64-64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既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能驱动学生的原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学科的基本事实,重视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有经验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易陷入轻车熟路,感到熟悉的地方没有新风景的尴尬。本文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两条途径:一是老师“动”起来,能从高等数学的观点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读懂教材;二是学生“动”起来,利用老师搭建的“脚手架”,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参与,突破“懂而不会”的学习尴尬,实现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相应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建构性的,教师不是为学生提供问题以解决的现成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素材。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孩子学了六年的语文,也许能交出一张优异的毕业答卷,但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与表达者,未必能以丰厚的语文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宽而浅”,虽然积累了许多散点的语文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止步于原有的学习单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缺少像“专家”般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怎样才能学着像专家一样思考呢?应从“宽而浅”的学习转向“少而深”的学习。“少”不是指“学得少”,“深”也不是指“学得难”。“少而深”指不简单追求知识的多,而更侧重知识的结构化,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对准教师进行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高师院校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而轻教学技能的训练、准教师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中学的教学实际相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应用“脚手架”理论,可为准教师搭建确立自己的教学信念的“脚手架”、学习教学知识的“脚手架”和进行教育实践的“脚手架”,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在疑问和困惑中感悟 根据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创设“困惑”。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由疑问再引起困惑,疑问和困惑是知识建构的起点和动因。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究,进入“悟”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制造“困惑”,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和以工具“脚手架”支撑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学是常识的精微化指导数学教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是常识的精微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一特征可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搭建“脚手架”的两种策略为:(1)根据任务回归,溯源的普通常识搭建“脚手架”,(2)通过创设利于增加“个人体验”的场景搭建“脚手架”。  相似文献   

18.
朱庆利 《课外阅读》2011,(8):242-24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9.
田林 《教书育人》2002,(22):39-40
依据世界经济和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知识阶层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拥有大量最新科技知识,而且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换言之,青年学生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学习与发展问题知识经济是“智能经济”,而不是传统的“体能经济”。因而“无形资产”(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财富形式。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