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 :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 ,他不仅将文艺复兴的文艺推向高潮 ,而且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2.
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不断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受此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内涵。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是西方文学史发展演变中深度关联的本原性元素,因此,任何情况下的西方文学史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的"创新"与"改革",都必须对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的关系作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西部文学中,赵光鸣的小说风格独标。一方面,在对"盲流"人生苦难的叙写中,熔铸着深刻的历史反思、社会批判、"国民性"审视和人性救赎;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分子精神流浪的展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西部小说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而又丰美的神采。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它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挖掘儿童的潜能,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为儿童建构以意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激活当下儿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敞开儿童教育的人性空间。研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培育个体的人性和精神生命,使个体拥有人文的情怀,拥有自由、尊严与幸福,最终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亚南 《教学随笔》2013,(16):129-13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是其人性书写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善恶、美丑等人性中对立面的转化与交织,看到了人性的救赎与自救,看到了人性的皈依与完善。《鸭如花》通过底层小人物人性的救赎与自救,谱写了一曲温情的乐章,体现了迟子建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让人性中善与美的光辉照亮了灵魂中黑暗的角落,给读者以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6.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田,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史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尤凤伟的小说创作从现实、历史、文化的视角挖掘人的内涵 ,在人性本真的裸露中充分展示人性形态 ,给人以蓬勃生旺的感觉 ,从中体悟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书写人物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苦难,描绘苦难状态下人们扭曲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善良消弭苦难的生活本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救赎意识。小说中的苦难叙事,是对于生命的同情和思考,也是对那一时期人性的成长与反思,更是对人类灵魂救赎之路的追问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性的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生物学的解释强调人性的遗传基础,并将人类文化和行为还原为生物特性;人性的社会文化假说则致力于论证人类的独特性:观念论的解释注重心智能力的表达对于人性构成的核心意义,社会史的解释视人性为某种可变异的制度或技术的产物。任何一种决定论的解释模式都存在着经验事实和价值依据之间的缺环。这表明对人性的研究应当具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品格,亦即前提和结论都有着明确的限定,在此意义上的"人性科学",是以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基础,具体地阐明人类生物性状与文化特征相互渗透的范围、方式和程度,也就是说,将人性置于生命史的背景之中来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郭琦 《华章》2013,(20)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从懵懂无知到愧疚,再到后来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选择,最后自己的灵魂也得到救赎。主人公对于自己的人性的善良的一面也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2.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1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危机的揭露、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的出路的思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的主旋律就是道德危机以及灵魂与人性的堕落与救赎。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抛弃人性接受现实后杀了人也迷失了自我。最终在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皈依宗教,拉斯柯尔尼科夫走上了一条用苦难来净化灵魂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哥伦比亚诗人、小说家里维拉的长篇小说<旋涡>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高瓦,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但其重心点却在于借行动以展示高瓦的精神世界岁月蹉跎,一事无成,灵魂因之陷于空虚孤寂与无聊,为逃避此种精神状态,高瓦开始了灵魂的流浪和冒险,最后在仇恨与同情的感召下,完成了他灵魂的变迁与新造,从而使患了精神绝症的人走向新生,焕发出无与伦比的人性的尊严与生命的光辉.<旋涡>以此完成了它对于世人启示录般的叙述与描写.  相似文献   

15.
论人性放逐与超越的美学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沈晓妮 《文教资料》2010,(35):21-22
苦难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给予了不同的解答。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尔.奥康纳传承了基督教的救赎理念,让苦难成为人生宝贵的契机,使人在苦难中经历灵魂的拯救,生命得到历练,精神得以升华,最终成为上帝恩典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7.
普世价值范畴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世价值(人类普遍价值)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每个人和不同范围的人类群体和人类整体的积极意义或积极性质,是人对人的善性积极建构的结果,它们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面方方面面,而使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了属人的智慧、美丽与趋向神圣的性质.普世价值的范畴体系是由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普世价值构成的立体结构.在水平维度上,有效用性价值、情感价值、品质价值和祛伦理之美的价值;在垂直维度上,有人权价值和底线伦理价值构成的底线价值和与信仰提供的终极价值一致的高标伦理价值.水平维度与垂直维度的价值还以终极价值与经验价值、单一价值与综合价值的形式纵横交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命概念存在科学主义、生物还原论和本质主义等缺陷,生命应是具有广泛性、层级性的家族类似概念.河流的文化生命是它的自然生命的升华,是"在人与河流相互交往、理解、诠释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河流对于流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内在性和本质性的塑造和影响".河流的文化生命诞生于审美,是人类精神自由的表现;它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知识概念,它的认识方式是文化理性;它对建立河流伦理学的意义在于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肯定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丰富补充"实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文教育思想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也被称为“人性教育”,即以人文价值为基础,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完美人性为途径.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超越。综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无不贯穿了人文教育这一永恒主题。因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自南发展,既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自古希腊以来,人文教育经历了一段“兴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阐释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人性观的嬗变。而残疾人作为人类中差异性较明显的弱势群体,其命运、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更是与作为时代精神反映和集体无意识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西方人性观的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