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国音乐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进可划分为滥觞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转化期四个时期,表现出娱神媚鬼的宗教特色及主繁主丽、以动为本的审美特质。这一特色的形成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历史地理渊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传神"说的理论内涵及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探讨,以继承和发扬古代人物画中的优良传统,学习先辈不囿旧制,敢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发生学视野下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发生学观点,职业教育及其价值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代社会,正统的学校职业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属品,艺徒制、学徒制职业教育形式在推动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成为社会分层的手段,其内在价值被忽略;在近代社会,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受到充分重视,而内在价值继续受到忽视;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对于其价值的关注开始从外向内演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作制度的演进及其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撂荒制、休闲制、轮种制和集约制.本文简要介绍这四个时期中作物生产的主要特征,同时对引起农作制度演进的主要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农作制度历史演进的动力来源是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需要的不断增加,而农作制度历史演进的实现和维持则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章法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平行到交错,由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有章法而无定法的传统章法论的形成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文章组织形态、结构规范认识的总结,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章法在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融合外来文化还是继承史传的传统,都是随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这是章法发展的一条规律.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12日,在菲律宾政府单方面要求下,国际仲裁庭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原则和国际政治常识之于不顾,悍然公布"裁决结果",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一年来,美菲等有关国家"仲裁结果"甫一出炉时的兴奋与高潮,在中国的战略定力面前,渐渐退去归于平静.特别是随着中菲关系的全面转圜,仲裁闹剧业已曲终人散,悄然落幕.审视"南海仲裁案"一周年的演进过程,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认真分析,其对南海的和平稳定、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中国的和平崛起等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7.
<正>自林传甲编纂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通代文学史,又有断代文学史;既有以题材编撰者,又有以体裁编撰者,不断推陈出新,各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朝代划分方向,仍是文学史写作的主流。这固然有助于突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即遮蔽文学演进的过程。而文学之演进,往往需要特定的历史节点,发生在朝代更替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国民素质。而社会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纳性、包容性、开放性的教育类型,是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和核心枢纽。尤其在我国步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更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中国社会教育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演进,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蕴含的内容、功能和形式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深刻影响其今后的发展。首先要对中国社会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演进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在回顾与追索的基础上,借鉴历史经验,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历史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文论还是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现象学、解释学文论,"文学何以成文学"的探询始终是百年西方文论演进的主题.在这种演进过程中,"文学"与"历史"之间内在张力一直存在.西方文本理论演进的背后,是西方哲学观点与思潮的深刻变革.从文本理由演进的轨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由柏拉图主义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转向的哲学演进之路.  相似文献   

10.
获得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高校历史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内在关联,要求相关的历史专业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寻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满足人才目标的实际要求.在此意义上,改革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从"文本"走进"田野",将在历史的"田野"中赋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使实践教学具有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旧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承转"的社会力量。在中国社会20世纪40年代,由地方社会精英转型而来的县参议员在历史的推动下悄然地担负了这一使命。这一时期县参议会的具体构成人员就是参议员,县参议会社会具体作用之主体也是县参议员,故县参议员直接关系到县参议会具体运作。但在县参议员选举过程中,常受到国家权力的代理者、地方社会势力的强力干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优良品格,这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生长和繁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尚和"的传统,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高扬的"中庸之道"。协商的传统在中国这一国度里可谓源远流长,但其"雏形"乃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从产生到发展,协商民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全纳教育:历史演进与实施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际教育界形成探讨全纳教育的热潮之时,本文阐述了"全纳教育"产生及其经历的"理据生成"、"初期探索"和"达成共识"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同时,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实施全纳教育的国家政策,旨在为我国寻求全纳教育推进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教育评价有着怎样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此,人们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本文试从人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评价现象入手,透视教育评价历史演进的脉络,揭示教育评价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动因,以推动我国教育评价事业的发展。一、教育评价历史演进的脉络泰勒(R.W.Tyler)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教育评价的历史便从此开始。其实,人类的教育评价实践一直伴随着教育活动,其发展过程呈现出清晰的历史演进脉络———“一条主线,三个阶段”。一条主线:教育评价的历史以教学活动的评价为主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刘邦卫 《天中学刊》2005,20(4):59-61
加强城市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当前特别是要增加城市的数量."整县改市"曾经给我国城市化带来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长远来看,"整县改市"被叫停是明智的,我们必须借鉴外国城市化过程中设市的做法和经验,取而代之以"县下设市"的设市体制来设立更多真正意义的城市,引领真正市制的复归,以更好促进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入网络时代,独家新闻理论与实践有了新的内涵。历史地看,独家新闻先有其“史前时代”,而后进入它的“纪元时代”。“纪元时代”的独家新闻,一是“争时”,二是“找料”,三是“挖室”。 网络时代的独家新闻继续其历史演进之势,主要成于多点位地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独家新闻进入网络时代,弱化其当初的原始性与纯粹性,强化了特色性与智识性。  相似文献   

17.
武回忆 《华章》2007,2(11):58
从人类文化史上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以人为本"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标志是"人本主义"(Humanism)思想."以人为本"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思想内涵是一个不断演进、丰富、提高并逐步合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史研究重在打通脉络,从脉络中明晰历史变迁,以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从历史变迁中感受历史传统。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内在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按模块加专题编写,高三复习时间紧,教师很少有闲暇对各知识点贯通以求历史之意义和精神,造成高三通史复习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9.
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生态教育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教育参与到生态思想运动中,首先是以环境保护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深入研究生态教育,首先应当理清其概念,明确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及战略,从"三步走"战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小康社会,到以"新三步走"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超越创新的历史演进过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