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爽 《出版广角》2016,(24):21-23
“后真理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幸运转折点,因为纸书会在这个电子读物满天飞的时代再次吸引年轻读者,而出版界如果能抓住这些年轻读者,就可能实现出版业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2.
对解决“出书难”的一点思考徐兴旺“出书难”,尤其是学术著作出版难,是当前出版界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出版社要压缩品种,优化选题,保证重点,多出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质量、具有文化积累意义、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长命书”...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6年9月1日上午,《英国出版业》一书的新书发布会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展位上举行。该书作者保罗·理查森教授亲临现场做了精彩演讲。原中国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先生为该书做序并到会祝贺。沈仁干先生介绍说,全面、系统介绍英国出版业的图书,不论是中国人写的还是被译成中文的,在北京的书店都难找到。保罗·理查森先生著、袁方女士译的《英国出版业》的出版,为希望了解英国出版业的我国读者,特别是我国出版界的同仁送来了一份厚礼。《英国出版业》一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英国出版业的图书,较为详细地…  相似文献   

4.
舒乙 《图书馆杂志》2007,26(5):81-88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现在出版业很发达,每年出版的书都特别多,光足文学类的就有数千种,书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经常建议大家,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和时尚作品、一般作品有什么不同呢?据我理解,经典作品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要有地域的跨度。比如说,一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一直到今天甚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去读,在时间上能经得起考验。很多书是一时热闹,但大约过了两三年就消声匿迹了,这样的书不是经典作品。第二,要有地域的跨度,即可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其它的国家也流行,也被大众阅读。这样的书,才能叫做经…  相似文献   

5.
精品图书三属性书业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精品图书时代已经到来,精品战略已成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何谓精品图书?笔者认为,精品图书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属性:1.文化积累性精品书在内容方面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读者反复推敲,具有深刻内涵的精华之作;在思想价值方面,应当是人类进步的写照,具有前卫的思想和高远的见地;在知识性方面,应该具有比其他图书更为丰富的文化、历史或科学知识含量。如果是科技图书,应当反映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或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发明和发展;如果是文艺作品,应该是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在演艺界素以“人缘好”著称的“牛哥”牛群,正式出任现代出版社副社长。7月10日下午1点,牛群与出版社员工正式见了面。 牛群与出版界的渊源可追溯到1997年的“牛眼看家”摄影展,由于摄影作品的原因,他和出版界有了较为频繁的接触。而真正涉入出版界,应该是从其主编《名  相似文献   

7.
对科技书籍插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出版业的发展和图书市场的繁荣 ,精美的图书也越来越多。但是书中插图几乎清一色是照片 ,由画家创作的既有科学内涵 ,又有艺术品位的插图却难觅其踪。《文汇读书周报》记者在调查之后感叹地说 :“曾经生机勃勃、为读者所喜爱的图书插图 ,在今天的‘读图时代’却逐渐式微。这种情况十分值得引起出版界和美术界的重视”。[1 ]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些科技编辑缺乏美术素养而插图作者又不熟悉科技知识之外 ,对插图的作用认识不足是关键所在。为此笔者对科技书籍插图的功能作一分析。  一、插图具有…  相似文献   

8.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9.
书业内外     
出版界宣传岂能看齐娱乐圈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将宣传转为炒作最突出的莫过于娱乐圈。但近来,炒作之风开始吹向出版界,且内容都与图书无关。这种将读者对于图书内容的关注转向"明星"作者的行为是否有益?一贯以文化自诩的出版业是否开始娱  相似文献   

10.
图书社会效益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活动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这是我国出版业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原则。图书的社会效益是指图书有益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出版效果。关于这一点出版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图书的社会效益如何衡量,如何量化,即如何评判一本图书的社会效益好于另一本图书的社会效益。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图书的社会效益的产生过程作一微观描述。一本图书要产生社会效益首先是该图书要有读者,图书的社会效益的产生是通过该图书的读者来体现的,不能想像一本没有读者的图书会产生社会效益。其次,该图书能对读者产生一定影响力,这个影响力表现为该图书所载信息或被读者所认同,或给读者以启示,或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或是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或是满足了读者的各种情趣。总之,该图书影响了读者今后的行为。这个影响力对不同的读者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对同一位读者因时间的差异其作用效果也不同。甚至对这个读者起正效应,对另一读者会起负效应。如专业图书对不同的专业人员产生的影响力差异就很大,同样一本《唐诗三百首》读者对象不同,其对美的享受程度也有差异。像《红楼梦》《人体摄影画册》等作品对文学家、艺术家或其他一些读者来说,能起...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创刊的《中国出版年鉴》公布我国历年图书出版统计数字,在1990年以前采用“初版+重版”的表述方式,如“1990年全国出版图书80224种(其中初版55254种,重版24970种)”从1991年起改用“新版+重版”的表述方式,如“199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89615种(其中新版58467种,重版31148种)”。有时在总数后写“其中新出××种”,这个“新出”在1990年前指“初版”,在1991年后指“新版”。 “初版”沿用了多年之后为什么从1991年改用“新版”,需加以说明。意思一样就没有必要改动。如果概念不同,1950年至1990年初版书种数和1991年至1994年新版书种数合计时  相似文献   

12.
青岛夏季图书博览会历时二十天,接待全国各地读者和外宾共七万人次,发行中外各类图书一百三十万册,于8月3日圆满结束。这次空前宏大的图书博览会,有中央和全国各省、市一百三十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及港澳、外国出版界参加书展。博览会上,除展销参加单位的初、重版图书和原版外文书籍外,还展销了即将参加今年12月香港“中国书展”的图书、港台图书、外国  相似文献   

13.
如何实现“优质高效”,就整个出版界来讲,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笔者认为其中仍有一项重要工作——图书的修订重版却未得到普遍重视。当然,笼统地说出版社完全没有注意图书的修订重版,似乎有些片面,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图书的修订重版工作重视不够,或是说花的精力不多,却是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尤其是对修订重版工作对优化选题结构、提高出版物质量和提高“双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没有主动去抓此项工作,进而研究修订重版工作中的问题,以致使图书的修订重版工作在不少出版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仍有必要强调图书修订重版工作的重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图书修订重版工作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4.
每年岁末,法国《读书》杂志都会推选出本年度的20本最佳图书。入选图书不管作者国籍和出版时间,但必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重版书和合著作品不在推选之内。1997年的入选图书和法国当年的秋季书潮和11月评奖有类似之处,即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表明1997年纳粹战犯的重审对法国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度重视图书的重版,充分发掘已版图书的延伸价值,已经成了出版业竞争的一个领域,成了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出版图书的总品种达103630种,其中重版书为43050种,重版率为41.6%,创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但若将这一比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就可以发现我们仍存在很大差距。美国90年代每年新出图书一般稳定在4万多至5万多种之间,重版图书  相似文献   

16.
存精品意识编精品图书兼谈《爱的教育》责编过程张秉正“八五”以来,我国图书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一是品种增加,二是数量增多。然而,有数字表明,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1995和1996两年,我国年出书10万余种、重版(...  相似文献   

17.
给书取名,古人讲究“观目而悉洞”,也就是说书名应该能反映全书的主旨、风格,这应该是给书取名字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才能轮到书名的其他功能,比如朱铁志在其编著的图书《现代图书编辑学慨论》中列出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亲和力”等。  相似文献   

18.
图书质量出现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出版界及广大读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话题。1992年11月,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出版社下发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制定了衡量图书质量的具体标准,对保证、提高图书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明确规定了图书质量优劣者的奖罚措施。新闻出版署这一《规定》的下发无疑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图书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尽管如此,近两年来图书质量仍是出版界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读者反映强烈,说:“无错不成书,百错是好书。”  相似文献   

19.
小林一博(1932-2003)是日本出版界的资深人士,曾于1992年出版专著《出版行业:问题的焦点》和《出版行业2:歧路与选择》。2001年4月,小林一博出版引起举世瞩目的专著《出版大崩溃》,一个月内销售20万册,当年连续4次重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售超过100万册。该书以“大崩溃”来形容当今日本出版业的现状,被专家学者许为“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日本出版业的当前态势和核心问题,引出一大批“出版问题书”登场,如清丸惠三郎的《出版动乱》、佐野真一的《谁扼杀了图书?》等,成为全球出版界近年热烈讨论的话题。中国台湾地区2002年率先翻译引进该…  相似文献   

20.
张静庐著有一本《在出版界二十年》,副题是“张静庐自传”。这部他40岁时的作品从书名便可明了,讲述的是他在出版界的若干经历。一位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同行朋友对我说,这部书不好读,意思是说它的可读性不强。我倒也赞同这位朋友的意见。不过这样的书倒真是凤毛麟角,对于出版业研究来说,还是世不多见的一手资料。这书是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那是抗战兴起,上海杂志公司内迁到汉口时的出版物。上海杂志公司不过是此前几年才由张静庐一手创办的,时在1934年5月间。这大概可以说是1933—1934年的所谓“杂志年”催生的一家书店。在中国读者购买力低的情况下,杂志比图书较为便宜,这便有了生长点。张静庐在合作者不敢冒险的情形下,抓住机遇,以举鼎的雄心独力创办了据认为是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