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立科学合理的核心理念,目前无论对于素质教育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推进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然而.由于“素质教育”原初的直观性质及词义本身的含糊,加上众多论者对“应试教育”的内在本质理解的偏差.故而导致对素质教育内含的基本理念理解的错误。对此,本文试图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提出并论证“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乃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认为其具有包容与整合相关理念的功能.并内在地实现了个人当下生活与个人发展、个人生活与社会需要、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生活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把“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3.
[摘要]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中,理念的创新及其重要意义被普遍关注。推进牧区社会管理创新,应立足于对牧区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特殊性内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重塑并切实贯彻包括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的人本、民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监督考核中的政绩及考核理念,工作推进中的协同联动理念。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实际上体现着数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现实需要的相互依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学习价值。新课程标准图文并茂,色彩缤纷,一改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高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诸多脱离素质教育原本价值理念的偏差: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把握素质教育的根本规律,而是把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把其理解为完全的个性化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课堂之外的特长教育、非专业教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探析此类偏差,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对立思维方式,才能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学生充分展现和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智慧,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铸就完美人格。”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在很多校园里,这种理念的理解和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不知道如何实现学习成绩与学生整体素质的双提高,笔者以为: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这个核心理念,教师对待学生应做到:尊重、关爱、聆听,打造和谐。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案使得素质教育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素质教育“实然性”和“应然性”矛盾现状的实质是由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理解的偏狭而造成的教育失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完整地理解素质教育精神,其次通过纠正传统教育理念的偏狭、创新教育体制、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等,最终落实教育解放人、完善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个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个人”作了重新理解,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个性自由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谦 《教学月刊》2009,(7):10-12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新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并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本人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从1998年9月起,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科室与当地12所幼儿园组成协作攻关课题组,开始了省“九五”规划项目“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的研究。现就该课题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体系作一简单介绍。 一、基本理念 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旨在体现并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我们认为,生活素质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幸福生活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生活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个性是人的个人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并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了人的个性的内在根据、基本内涵和主体性特征,全面论述了个性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具体阐明了个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必然趋势,从而丰富了其人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黄登峰 《新疆教育》2012,(12):70-70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正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而变为现实。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课程,由于它所处的“时间”和“环境”的特殊性,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家与社会”、“史学与社会”的探索 ,认为史学与史家在当今社会并非可有可无。但对于史家而言 ,应具有终极关怀、人文关怀、社会关怀、政治关怀、经济关怀等 ,并懂得生活的艺术 ,且要注意调谐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 ,要从今天全球化现实出发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 ,拓展研究视野 ,加强与国外全球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使马克思理论的内在精神真正趋向现实  相似文献   

15.
●学习目的和要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正是按照“认同→感悟→行动”这一过程来落实新的课程理念的。每一位学习者都应按这一思路来学习这本教材,使学习培训的过程成为认同新理念、感悟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的过程,使这门课程成为转变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方式的一道桥梁。为此,特提出如下学习要求:1.理解“理念”、“新课程理念”的意义,认识新课程与旧课程在理念上的区别;理解树立新理念对走进新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解这一核心理念的内涵;认识…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应是‘共生’;只有共生才有世界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及生存方式,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因而,要使“共生”和“和谐”理念真正确立,就应重新反思教育教学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弹性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融合,并由共识走向共生,由融合走向融通,这样才能使个体从精神的深层体悟“共生”与“和谐”的真实蕴意,进而确立“共生”与“和谐”的理念,而这体现为根植于教学核心元素——师、生和文本之间对真理的无限追问、反思的视域融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 “物理”来自“生活”, “物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有用”,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学之“要义”吗?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正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产物,由是,我们还能视之为“鸡肋”吗?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感到:教科书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若把“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与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谈谈笔者使用“生活、物理、社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所探究的人的解放之路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为起点,以人与人在社会共同体内的关系重构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最终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正不断凸显和确证这一解放逻辑,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在社会发展内在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张力重置中,为这一逻辑的展开开辟着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虞剑 《成才之路》2011,(36):93-I0018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即物理要贴近生活,善于留心生活中的现象,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对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而转为内在。“从物理走向社会”即物理要联系实际,将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在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帮你更好地理解物理,让你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彻底进入到真正的物理世界——社会。那么初中物理课堂要怎样来体现这个理念呢?  相似文献   

20.
每种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化的核心理念是“仁”,“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而这正是在不同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