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作为一种人类体验,孤独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终其一生,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都在作品中探索孤独这一主题。张爱玲的小说也以荒凉和孤独的基调打动无数读者。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孤独意识都反映了中外女性作家对孤独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索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作家借用了赋格曲的音乐形式来安排小说结构。小说的三个章节就如同赋格曲的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在每一章中,众多各不相同的人物就像不同的声部,他们先后出现,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孤独。这种新颖的叙述手法不仅可以使庞杂的人物关系变得井然有序,也将无声的主题同有声的音乐联系在一起,赋予小说一种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3.
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一个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母亲形象.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温情.她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这个孤独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族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4.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学重要的女性作家,其作品表现出她对美国南方社会巨大变革与人类心灵困境的重新审视。在她的作品中,不仅渗透着美国南方文化传统,同时又含有对这些传统的颠覆。麦卡勒斯对现代南方女性的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具体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体现为对传统南方秩序的挑战。本文从对父权意识形态的质疑、对母亲形象的弱化、对跨越性别界限的尝试三方面出发,浅析麦卡勒斯对传统南方家庭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在他的孤独理论中提出孤独是基于人的本性之上的哲学范畴。孤独与生俱来,在所有的孤独里,精神上的孤独最可怕,是生命难以承受的痛。屈从、创造性的工作和破坏欲都是逃避孤独的方式。卡斯特罗的《花园书》塑造了承受并以不同方式处理精神孤独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正>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拥有着充足的食物,可是一只彩色的乌鸦还是觉得很孤独,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他四处寻找,找到了松鼠最喜欢的榛子,人类最看重的黄金,猫头鹰认为非常珍贵的星星,可是他还是觉得孤独。直到他碰到了一只温柔而美丽的乌鸦,他们彼此欣赏,互相关心,这只彩色的乌鸦终于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四层谈作家曹乃谦和他的小说集《佛的孤独》。第一谈小说的悲剧结局和作者的情感的联系,《佛的孤独》即作者的孤独。第二谈《佛的孤独》中有关性爱描写,“饮食男女”是彼时雁北农村青年人生活的极其重要内容。第三谈小说集《佛的孤独》的主要的艺术特点:细节描写、方言土语的运用,麻烦调的反复吟唱。第四谈汪曾祺等有影响的作家、批评家对曹乃谦的评说。作家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总是将其笔下的人物放置在忧郁、孤独的生存境地,对她们的生存孤独和情感孤独进行书写,但充满人文关怀的她又竭力寻求多种方法使他们脱离孤独之海。  相似文献   

9.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不同阶段,都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怀,对生命孤独话题的书写则是这种关怀在文本中的呈现。本文通过对生存孤独和情感孤独的分析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是90年代女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展示了女主人公倪拗拗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历程。笔者认为小说里渗透着浓浓的孤独气质,这种孤独贯穿于整个文本的叙事之中。主人公的这种孤独是时代因素促成的,倪拗拗想通过身体的欣赏和愉悦来摆脱孤独,往往会导致更大的虚无。倪拗拗的孤独气质来源于商品经济时代,人空前解放后灵魂的难以皈依,然而她在最后却被"治愈"了,这又凸显了一种荒谬。  相似文献   

12.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传世名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描写了马孔多的创建和发展,衰败和灭亡,由此揭示了布恩蒂亚家族衰败的根源。从布恩蒂亚家族的衰败入手,分析《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灵魂深处的孤独,探讨其孤独的滋生、孤独的神话品质以及拉丁美洲的孤独,并试图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类的命运,探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明形态在现代文明秩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宴会参与者对爱神不同的颂词,展示了关于爱的众多观点.爱能让人勇敢不畏牺牲,爱是美好品德之间的相互吸引,爱维持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爱是对属己之物的爱,爱也是对美的爱.柏拉图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否定与整合,借助苏格拉底的叙述,最终为人们描述了爱的本质与功用.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极具象征性的文字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和理解。本文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了《野草》中映射出的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孤独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的精神力量,展现出作品里冷静清醒的人生思考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笔者通过对作品中孤独言说和个体生命面临的深层困境的深刻剖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提炼,旨在全面理解鲁迅思想上特有的孤独意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雁 《职大学报》2013,(6):48-50
冰心作品的爱的哲学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母亲之爱三部曲构成,本文主要论述了冰心作品中体现的自然之爱。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祖国的大海、山川、花鸟、树木。冰心用她对大自然的超强感受力,用清新优雅、轻灵秀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自然的山水画。冰心对大自然的独特描写,成为她作品中闪耀着异彩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论爱的理论与实践--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的理论和实践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是具有创造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的一种能力 ;爱的本质是“给予” ;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 ,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掌握爱的艺术 ,既需掌握理论 ,又要亲身实践 ,并终身为之努力。研读《爱的艺术》 ,对促进我国的道德建设、引导国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将过去潜藏在知识、技能目标中的人文精神凸显出来,达到真正育人目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挖掘出课文潜在的有价值的人文内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之目的。在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文中,我真正领悟到语文课堂教学革新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惊喜,领悟到课文所折射的巨大人文魅力。它是一部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经历过“孤独之旅”的少年杜小康,他的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着他的灵魂,这一经历深深打动了学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  相似文献   

19.
作为育人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体现——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十分注重的理念和艺术。班主任工作既是事务也是事业,班主任爱学生要注重细节,班主任爱自己要塑造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蕾梅黛丝(《百年孤独》)和姚木兰(《京华烟云》)的美体现在形象上和心灵上,而她们往往在心灵上会感到孤寂,无法诉说孤独,缺乏个体心灵的关怀。本文从两者伦理孤独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揭示社会现实对两位女性心理、精神及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呈现美的形象的具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