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共危机的化解已由政府独揽的"管理",向多元合作的"治理"转交.当今社会,由于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志愿服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弥补了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由于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制度化水平低,机制不健全等,志愿服务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公共危机志愿服务机制,不仅有助于有效预防和缓解公共危机,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已由政府独揽的"管理",向多元合作的"治理"转交.当今社会,由于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它巳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志愿服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弥补了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由于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制度化水平低,机制不健全等,志愿服务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公共危机志愿服务机制,不仅有助于有效预防和缓解公共危机,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 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关于“志愿失灵”问题的探讨是对近几年中国志愿服务快速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积极反思.大学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志愿服务中出现的“志愿失灵”问题在大学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文章立足于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其“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并重点从政府和大学两个责任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政府和大学对大学志愿组织多头管理中存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探讨了各自在校正大学“志愿失灵”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仍受限于传统治理模式,存在合作欠缺、碎片化和事后性缺陷,与生态环境的本质相冲突,处于失灵状态.跨域协同治理理念可以对此作出调适,使其符合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并满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现实政策的需要.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通过理顺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彭江 《高教探索》2005,(1):43-46
“高等学校公共治理”概念的理论基础是第三部门理论、治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问题基础是和高等学校相关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学校失灵,规范基础包含权力基础、利益基础、组织基础、社会基础、资源基础和道德基础。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此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外志愿服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中外志愿服务在活动宗旨、组织管理、公民参与度和经费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影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掣肘"因素,并提出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主要有志愿服务要与公民社会培育相结合,突破现阶段简单的社会救助意义,而将其提升到调整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充分挖掘、发挥志愿者组织作为第三域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作用,使志愿服务全民化、日常化;志愿服务的管理应与政府组织剥离,而交由非政府组织管理实施,并随着非政府组织广泛深入的发展而实现其巨大的社会支持功能;志愿服务应改传统的义务服务为非营利服务,以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以二级学院(系)为主体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承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对于组织变革而言,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效能提升的前提。大学管理重心的下移使院系治理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分析社会空间关系见长,以"场域"为视角分析基层组织权力结构,可以使其结构化和关系性特征融为一体,也为其内外部权力结构的深入剖析找到依据。根据"场域"理论关于"资本"与"权力"的核心概念,大学院系组织内部的权力类型可划分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经济权力和象征权力。五种权力既各尽其能,又相互制衡,形成以政治权力为导向、学术权力为核心、行政权力为保障、经济权力为杠杆、象征权力为精髓的权力结构图式,为大学院系构建内外部协调发展的权力关系及其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NGO)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非政府组织的统战工作不容忽视.如何加强非政府组织统战工作,通过规范、扶持和政治引导,使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真正"第三部门",发挥其在社会自主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值得探讨,笔者拟对此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型的话语背景下,"第四种失灵"理论就是关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参与或从事某些特殊类型公共服务的提供绩效或社会效应方面的分析范式."第四种失灵"研究缘于公管理学"失灵"理论的体系建构和发展,最重要的还缘于一个特殊性政策问题背景,即国家在推行多年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后,很早就享受到倾斜性政策惠顾的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状况和成效到底如何?在理论溯源基础上,依据鄂西D县的个案,本研究采用跟踪观察、人物访谈和抽样问卷的研究方法,对发生于贫困乡村的"第四种失灵"的现实后果、理论内涵、表现特征及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存在着慈善供给不足、服务活动的特殊性、非独立性和业余主义等"志愿失灵"现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志愿失灵"表现为公众的志愿捐赠严重不足、志愿活动的特殊性、NGO活动中志愿行为不足、公众的志愿参与不足等.对此,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问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民间捐赠制度化,加强志愿活动制度建设等是弥补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可以分解为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三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同企业界的"市场失败"和政府部门的"政府失灵"一样,非营利组织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社会使命过程中也会发生失灵现象.因此,应从法律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评估是社会组织提升绩效与服务质量的重要驱动力,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保障其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作用、矫正其“志愿失灵”的有效手段。我国近年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组织的评估。但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购买服务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等,社会组织评估面临法律、人才、机制、信息、监管、结论等一系列的困境,使评估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牵动社会整体的伟大事业,它是完善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软实力",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创新。政府、企业、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作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治理”是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第三部门主体为志愿性公益性组织,其规模范围有限,不管从人数还是设施等方面,都无法与高校这个庞大的、全面的社会组织相比较。在知识经济兴起的当今社会,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知识群体”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不同于其它三大部门的独立的关系构型和行动逻辑,足以构成“第四部门”。“第四部门”独立于其它三大部门,将成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中心。  相似文献   

14.
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的问题,需要提高高校自主权,核心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文章阐述了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即高校自主性不够、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淆、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分析了高校治理问题的原因,即缺乏内部变迁的动力、制度约束不够、权力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监督机制失灵,提出利用大学章程规范管理、利用第三部门进行监督、有效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各个利益主体各司其职的对策,立体式地扩大高校自主权。  相似文献   

15.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呈现"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的发展模式.笔者借助自组织视角来探讨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路径:必须转变社区建设的思想观念,基于"自组织"理论开展志愿服务;必须搞好基层社区的调查研究,基于"自组织"程度开展志愿服务;必须实现规则体系的有效创新,基于"自组织"机制开展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学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失灵:类型、治理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突破管制行政视野的一个重要支点 ,就是对第三部门治理作用的重视 ,形成视域偏好。然而 ,近年来新公共管理学却开始关注第三部门失灵问题 ,这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 :这是突破公共管理学视域偏好的盲点、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现实意义在于 :对第三部门内在缺陷和可能出现的失灵问题的批判性反思 ,将是完善公共性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 ,必须要科学选择和精心构筑相应的治理模式 ,以防止第三部门失灵造成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7.
T.帕森斯的行政组织理论、W.里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及H.哈肯的自组织理论对二级学院治理结构、核心要素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级学院只有通过建立责权明确的"管理系统",处理好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监督权力的关系,充分认识"教研室"在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才能完善其治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困境,引入治理理念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在治理理念下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组织,推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第三部门化"转制。同时,政府、社会、大学及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加强合作,协同共治。其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社会要广泛关注,有效监督;大学要加强与第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相互尊重;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优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道德诚信建设,建立合理的筹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论点     
大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就其主要社会组织定位而言,分别表现出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及第三部门特性。第一部门是以强制求公益。在此框架下,高等学校易沦为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受制于教育体制的行政化,高校内部微观运行机制便显出明显的行政化趋向。第二部门是以志愿求私益。在这样一种框架下.高等学校用企业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管理大学,按企业组织的方式进行权力分配。由此,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地位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第三部门则是以志愿求公益。把高等教育归属于第三部门,实际上是强调高等教育的自治性与公益性。在此框架下,高校一方面脱离了政府的行政控制,成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法人实体;另一方面又摆脱了利益的羁绊,以为公众提供公共福利为使命。  相似文献   

20.
大学治理的引进,需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结构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因素,是构建大学治理"中国模式"的逻辑主线。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受三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即权力结构、组织结构与价值结构。在实践中,权力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我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策略。大学内部权力有效运作依赖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大学"内部人"以及组织行为的互动与共识,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价值是大学治理"本土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