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的声明     
<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发表的黄春平同志的文章<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的思考>中,谈到了有关同志与尹韵公之间的3次争鸣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新闻观察·传媒透视"栏目(2008年6月上,第76页)发表了潍坊日报社毛洪波同志的一篇文章--<客观看待范长江的两个"第一">,内容涉及新闻史研究的热点--范长江先生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杂志2004年第7期上发表的潘力剑先生<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以下简称<范式>)一文,就研究范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想法,有的与之相同,有的则相异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2008年第l期发表了汤志鸿先生的一篇短文<"笈"不同"籍">文中说"秘笈"的"笈"应写作"籍",并表示不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即1996年修订本)为什么会在第1版、第2版的基础上给"笈"增加"书籍;典籍"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5.
传播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有目共睹;但其中隐含的诸多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传播教育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学被引入我国,而"传播教育"这个概念大概最早出现在1986年.该年第1期的<国际新闻界>摘译发表了美国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主任理查德·科尔的<美国新闻、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一文.1983年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改为传播系,这可能是国内最早以"传播"命名的系科.此后,新成立的新闻类院系大多冠上"传播"二字.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刊登了唐远清<从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的报道看媒体的转载核实责任>一文,提出转载媒体要承担与首发媒体同样的核实责任,如果转载了虚假新闻应当承担与原发媒体同样的责任.之后,该作者在<新闻记者>2009年第2期发表的<对新闻打假者的困惑的辨析与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唐文")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并将自己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媒体的天职就是"报道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7.
看完<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刊登的<2008年十大假新闻>和<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颇有不吐不快之感,下面谈谈本人拙见,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1期登有"<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一文,读后想起曾在书中见郑振铎先生谈起过这一发现,而时间应该是在解放以前,不知这两个发现是否属一回事,遂查到郑振铎先生<西游记的演化>一文.郑振铎先生在此文中阐明了他本人对于这一发现及<西游记>作者身份的看法,这里不妨摘录几条,也许会有读者对此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外文期刊题名中"International"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1.
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兼与蔡克难先生商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克难先生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2期发表了<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以下简称<试论>)的文章,现将<试论>中主要的3个观点概括如下-- 1.给出"出版""编辑"新定义; 2."出版"概念大过"编辑"概念; 3.出版活动不必需编辑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2.
1909年10月16日,一个生命诞生在华夏大地上.100年之后,经过岁月的精雕细镂,这个生命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新闻符号、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生命的代名词,就叫做范长江. 提起范长江,我们就会联想到<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长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范长江新闻奖"等等许多闪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亮点,范长江同志用他的人生足迹和生命之笔将这些亮点绘制出的一幅意义深远的画卷.  相似文献   

13.
安拴虎 《编辑之友》2010,(12):104-106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足对的(以下简称<是对的>)!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新闻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现过若干颇具"百家争鸣"风范的学术辩论.在新闻传播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阵地(<新闻学研究资料>、 <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上,在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各个领域,一些中国新闻传播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先后就某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属性、新闻策划、媒介审判、新媒体的未来、传统媒体的命运等方面.但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只有一例,就是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的论争.这次争鸣潮起潮落,共持续了24年.时至今日,从学术讨论的层面而言,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回顾这一争论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学术争鸣的方式,对于了解当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蔡克难 《编辑之友》2010,(11):78-79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有篇文章论及本人发表于年初的<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作者文章其名<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该文不长,其内容通篇除了批判本人的<试论>一文而外,并没见到此君有什么关于出版活动或编辑活动"思考"方面的立论,更兼该文所持逻辑推理或对常识的掌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本来不打算回应.奈何其文直以本人姓名做题,谓之"商榷",不予回应看来也不妥当,如此,就做如下回应.  相似文献   

17.
<北京档案>去年第4期发表了霍振礼先生的<关于商榷>一文,读后对文中在肯定"商榷"的同时,又对"商榷"提出限制条件而甚感诧异.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最近翻阅<战时记者>杂志,偶见该刊第3卷第1期载有一篇<新闻杂谈>,该文署名为"夏衍讲、影子记".经查由周巍峙主编的<夏衍全集>,发现未将此文收入,会林、陈坚、绍武同志编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料>的"生平年表与著译系年"中,亦未见著录此文,国内有关研究夏衍的学术论著、传记中对之也都没有提及.所以,<新闻杂谈>可初步断定为夏衍先生的一篇轶文.这篇轶文的发现,为研究夏衍先生的生平、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提供了-份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创新的事业.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宜学先生在新著<朱宜学新闻论稿>(泰山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论稿>)中视创新为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和"新闻人必备的素质",并把这种理解视为"从事党报工作40年来最深切、最透彻的感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该奖从1991年到2002年,已经评了五届,对于范长江的名字,新闻界耳熟能详.但是,人们了解范长江是从他在<大公报>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