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金云 《天中学刊》2005,20(4):127-129
我国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社区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脱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社会需求和教育产品供给之间的关系,而且,保障了学校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大社区参与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事务管理的力度;政府合理介入,为社区教育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大力发展社区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现实,建立社区教育的学习网络。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同样也是家长的事,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但面临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诸多困难,如何使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了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校本研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3.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会学习学生”培养的教学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会否学习”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把它列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中,学校也没有把它作为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这是眼见的事实。然而,学习化社会已经悄然来临,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检修”(《学会生存》),“会学习学生”的培养必须上升为学校教育的明确目标,“会学习学生”的培养必须进入现代课堂。这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学习化社会下,好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有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亟待改变的情形:有管理之“事”,少教育之“理” 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常常被许多人理解为学科教学和知识学习之外的一项辅助性事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观点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的情形之一,就是“甩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过明天的生活”。正如《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所言,“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注定是一项充满理想、也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的误区是: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是仕途之道,只是青少年、学校和教师的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会做人是教育的三个层面。教育自我、教育成人、教育领导干部、教育青少年是教育的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传输主体、以学生为传输受体、仅限于传输接受的‘授受’教育”。所以,人们往往把教育看成是教师的事,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家长们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进入学校,在学校内的教育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家长负责的只是孩子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8.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指一贯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者说潜能。素质是长期起作用的。良好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中小学.形成在大学。大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而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即使知识不断更新,专业不断变化,工作环境不断改变.也可以迅速适应。鉴于此,各国均把素质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1994年10月,美国教育文摘发表文章认为:学校不应该只是教授课程,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我国的教育目标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昱 《华章》2007,(12):165-16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应以教育思想观念变革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现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催生出适应现代信息文明的、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教育--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育.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高度重视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为克服千百年来学生以书本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单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以来课堂以老师灌输为主要形式、以老师讲述为主要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创造了很好的物质环境.我校在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网站并应用于教与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创新为灵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经济不仅需要人文教育的支持,而且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现状,大力发展人文教育既要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要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对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特点重视不够;对加入WTO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认识不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较低,发展进程不够平衡。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3.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事业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的趋势、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对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医学院校应积极应对,真正确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大力开展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既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又是人类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源和推进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的终生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大众化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网络教育观念、多元化观念,开展继续教育,实行开发办学,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总体教育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 ,必须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 ,改革高等教育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转变教育目标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更新教学内容 ,更新教育手段 ,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已风靡全球,德育也不能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无论在其观念,途径,模式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应该创新。我们应该在树立德育现代化的观念,开展道德境界的引导活动,重视思想修养,学术关心和如何针对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大力推进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终身教育,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学习将成为人的终身需要。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之路,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福建省高等教育应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基于福建省海洋经济和海洋高等教育的现状,福建高等教育应加强海洋学科专业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服务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山西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机遇和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山西职业教育既有新的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矛盾,新世纪新阶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今后山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建设一批骨干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把职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初,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实质是:高新技术产业,其潜在资源是人的智力。因此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学习,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将是一种教育型经济,学习型经济。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知识爆炸,所以,不能指望一次性学习而终身享用,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之本,备受世界各国瞩目。终身教育必须注意三个问题:教育对象,受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凡地球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时间,受教育的时间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教育范围,教育领域扩展为终身教育。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