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为什么要讨论"体育学习方式"刚刚接到《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同志关于参加"体育学习方式"讨论的邀请时,笔者感到很茫然,也很犹豫。自从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以后,"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中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后,"学习方式"的说法和研  相似文献   

2.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促进体育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的基础是体育学法的研究与开发笔者认为: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方法非常接近,因此,要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须要对体育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开发。虽然现在几乎每位体育教师都知道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但实际上体育学法的研究迟迟得不到深入,甚至连学法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的由来"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教育学术语,"转变学习方式"也是课改中喊得非常响亮的口号之一。然而,在为数不多的有关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的阐释中,常能发现相互混淆甚至对立的认识。如邵伟德教授在《体育与健  相似文献   

4.
高登路  于晓东 《体育世界》2010,(12):105-106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生"学"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内容自主发现、主动认知、积极运用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的开发过程。这种理解给体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机械、被动、消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成现代自主的、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应用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为此,对这几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即教育学的视角进行梳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体育学习方式的内涵和特征。一、关于学习方式概念及内涵的相关论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习方式的概念或内涵理解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一、多样化与单一化并用的原则体育学习方式是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单一化结合并用。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走入死角,一个很简单的学习内容可能由于学习方式的单一而一筹莫展而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学习进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则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灵活  相似文献   

7.
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健 《体育与科学》2007,28(4):79-81
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高度一致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改变认知至上的偏颇,又要避免脱离体育认知特点空谈育人目标的极端倾向,对多样化体育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并赋予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变量,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对贯彻学习原则,使学习方法和策略更具活力,并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风格至关重要。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运用于学习活动之中,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昕 《体育教学》2007,(5):49-5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自此,自主学习成为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热点。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常常由于误解而陷入误区,以致出现了种种偏差。因此,本文试从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本质、实践中要处理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厘清,并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有关学习方式的阐释(一)对学习方式的定义关于"学习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中的活动细节。实际上,在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双向活动中,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  相似文献   

11.
罗敏辉 《体育博览》2011,(7X):97-9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当前的情况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其实不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的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使体育课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实效性、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这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我们去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面我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体育学习方式的分类与选择,笔者发现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寥寥无几。体育学习方式是学校体育学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体育学科的本位出发,结合生理学、心理学等角度阐明如何科学选择体育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体育》2014,(Z2):26-27
本文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在体育学习方式认知基础上,加深对体育学习的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理解。促进高中阶段学科间的转变学习特点,初步建立正确学习任务观的学习模式,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抓手,通过在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锻炼、自主合作交流、自学体育知识与技能等能力为突破口,以提升体  相似文献   

15.
试析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一些学生在课外生气勃勃,在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难以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运用科学的理念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很有意义的。一、自主学习促体验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2.学生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  相似文献   

16.
曹淑忠 《体育师友》2011,34(6):48-49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非常红火,一是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二是学习方法的开发。但是,在学习方法的研究时出现了误区,就是把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混合在一起来研究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一直一来,体育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没有引起体育工作者的注意,原因是这两个名词具有很多的相似,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被想当然的混为一谈了。也难怪,当笔者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一时难以把它们区别开来。但通过实践与积极的思考,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而且解决这一问题也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等现代体育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选择性、合作学习具有局限性、探究学习具有闭锁性等特性。传统接受式体育学习方式与现代体育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0月,教育部在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上,明确提出学校是一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与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牢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立足课堂,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树立服务学生意识,通过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等得以全面提升,这既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是新型体育学习方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文章从体育学习实践策略等方面来分析转变体育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正>很多时候,多数教师容易将体育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形成"技巧"、"技能"和"体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直很重视"反复的练习"。这—点从技能掌握的过程来看的确是必需的,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闷头练的运动学习"会使学生失去动脑筋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课程带来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倡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已经具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适用的条件、它们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统一等问题,许多体育教师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