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能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进而能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志忠 《成才之路》2013,(30):15-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千方百计地引导“学习的主人”——要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去探究数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连贯的,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教师应该清楚教材数学知识的编排体系及一些知识要点,然后寻找一些“支点”,借助这一些“支点”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质量。那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寻找学习数学的支点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张朝明 《教师》2011,(1):93-9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敏 《今日教育》2009,(7):82-82
一、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是我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思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生活的数学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学生知识,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课本习题是知识应用的浓缩,是数学问题的精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利用典型习题所特有的内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起到良好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这样,抽象的数学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内容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热爱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甚至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  相似文献   

11.
数学命题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命题在解决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二是数学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我国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刘兼、孙晓天,2002)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练习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论指出: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乃至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精髓,是求解数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数学学习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有很多种方法有待大家去挖掘,去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的真正含义,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考的追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应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朱亚芳 《教师》2012,(11):87-8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8.
世界是数学的世界.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应用已知的或未知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然而,在中学传统的教学和教材体系中,却不重视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而是将数学与生活、社会、隔离开来,一些人认为只要先学好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数学方面是简单的、容易的,是步入社会以后的事情,数学成了纯理论意义上的数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是麻木的、机械的,许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反而经常受到压抑、否定甚至被扼杀…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一些数学定理、公式及数学思想都在生活实际问题中有很大的应用,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对数学无兴趣,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压力大、学习的知识偏多偏难,学生没有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没有把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