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竞技武术散打组合动作运用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组合动作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率和组合平均得分率,都远大于单个动作,是比赛中运动员主要的获胜手段.当前散打比赛,组合动作以2次和3次组合为主,以4次组合为辅,5次或5次以上的组合运用较少.简单组合的成功率低于复杂组合的成功率.依靠经验选择的"常用训练组合动作"与实际比赛中的"高中频比赛组合"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高中频比赛组合在训练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散打运动踢、打、摔的基本技术及组合,属于"操作性"动作技术,其动作必须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学原理、相生相克的技击原理以及竞赛规则的要求。怎样通过对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智能、心理品质的培养并在比赛时临场运用,是本文探讨散打博弈逻辑思维的主旨,以供广大散打运动参与者训练和比赛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散打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散打竞赛规则的修改,在运动员实战能力和身体素质训练水平逐渐接近的情况下,散打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靠单个技术动作已经很难战胜对手,而擅长组合动作的运动员往往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技术水平从而赢得比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并结合运动实践,对散打运动中拳腿组合训练的计划和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提高了散打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散打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提高山西省武术学校(馆)散打教学水平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散打比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武术学校散打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运动员的拳法、腿法、摔法等使用率和成功率都很低,直接单招攻击成为比赛的常用动作,防守反击、二次及以上组合动作攻防等难度动作在比赛中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5.
论散打鞭腿力度训练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围绕武术散打鞭腿实战训练的击打效果,对武术散打的技术结构,技术要领和比赛中鞭腿运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对于一个运动员技能学习的快慢,训练水平的高低,比赛水平的高低,比赛时发挥的好坏而言,运动员运用灵活多变的步法不断调整有利于鞭腿进攻的位置和角度,虚实结合,尽量多运用组合动作,在实战中充分发挥鞭腿的威力作用。文章就此提供一些散打鞭腿的训练方法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在比赛中的应用及发挥,以提高运动员的临场比赛的应战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完成“特长”技术讲究的是动作的效果,能击中或摔倒对手,让自己有效得分,同时尽可能防止对手得分,目的是克敌制胜。所以,在武术散打运动员“特长”技术的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培养运动员在激烈的实战对抗条件下运用“特长”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提高其“特长”技术运用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观察和录象解析,对2003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个人赛)10个级别前8名共70场比赛的运动员运用拳、腿、摔技术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技术向着简单实用、快速连贯、摔法新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基本技术不全面,重击能力与抗击打能力不强的弱点。文章提出,为了推动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运动员技术动作组合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打击力和抗击打能力以及加大技术动作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运用特点,分析了摔法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并进一步探讨提高散打运动中摔法技术成功率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散打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摔法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记录比赛录像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散打运动员王洪祥和日本空手道运动员冈本铁也在2010年武林风中日挑战赛上的散打攻防综合技术、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动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王洪祥综合技术运用成功率较高,穷追猛打,攻防兼备,而冈本铁也则在防守方面非常严密,抗打硬拼;王洪祥单项技术以右手后冲拳、左高鞭腿为主,冈本铁也则以防守、低鞭腿、灵活顶抗为主;王洪祥拳腿闪躲组合技术运用灵活巧妙,凭借精妙组合KO对手,冈本铁也组合运用凶猛,但在力量方面有所缺乏。这场中华百姓英雄KO全日本空手道冠军经典之战的技术分析,为今后中国散打运动员训练和参加国际对抗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防守反击技术在武术散打训练中实用性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比赛防守反击技术的实战性表现形式以及影响防守反击技术的发挥因素,如何更好地使散打防守反击技术在比赛中得以运用,使之更具实战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散打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心理素质、实战经验对散打防守反击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动作和实战训练;注重战术思想的培养;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对抗性较强的项目,运动员的发球技术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就乒乓球发球技术在第50届世乒赛中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运用体育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特点以及当前发球特点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乒乓球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第4届东亚运动会”散打比赛录像进行解析统计,着重对比赛中的组合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运用情况和运用特点,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为散打在训练和理论建设上,朝着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退役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加之社会变革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研究认为:应改变以往只注重运动成绩的"单一发展观",要确立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运动员培养的观念,加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改革;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实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各种健全的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是今后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王慧超 《精武》2012,(22):92-93
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技战术,使得篮球比赛更加紧张激烈、精彩纷呈,彰显出更高的比赛水平。本文通过对运动员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提出篮球运动员创造性思维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及培养篮球运动员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技战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统计和录像回放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0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半决赛、决赛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主要包括每局的踢击次数、踢击类型、交手回合、交手时间以及防守的步法运用。分析结果显示:比赛中男、女运动员踢击次数第1局最少、第3局最多;交手回合和交手时间高度相关,男、女运动员的交手回合和交手时间随局数递增;横踢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技术,男、女运动员在比赛中防守步法使用基本一致,后移防守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的大周期力量训练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  谢慧松  周铁民 《体育学刊》2006,13(6):107-110
对我国2名国家队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一个参赛周期的力量训练分期进行研究。结果认为:(1)根据撑竿跳运动专项力量构成特点,一个参赛周期的力量训练可沿基础性全身力量训练、原动肌肉体积适度增加训练、原动肌肉最大力量提高训练、专项爆发力提高训练、最大力量与专项爆发力保持训练途径进行阶段性复合训练;(2)分期式力量训练不仅有助于专项力量的转化与提高,而且可以保证竞赛期专项力量在比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个案研究发现,2名国家队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经过系统性力量分期训练,在各项最大力量(负重半蹲、上斜卧推、肩上推举、硬拉、腿弯举、提踵)与专项力量指标(下肢无氧功率自行车测试、助跑5级跨跳远、跳远)上较上一训练周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并促进了专项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橄榄球运动损伤风险非常高,运动损伤是橄榄球运动员因伤缺赛和退役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回顾总结了橄榄球运动损伤种类、损伤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以及最新的预防性康复训练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橄榄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保障运动员健康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浅谈乒乓球发球接发球技术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乒乓球发球、接发球技术,分析探讨了在少年儿童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如何掌握和提高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跆拳道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对跆拳道运动员备战大型运动会大周期中1~2月强化训练期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肌酸激酶、血尿素、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赛前运动员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强化期训练负荷达到“适应-强化调整-临战”的要求;表现为巩固性小周期时,运动员生理、生化机能指标与调整和强化性小周期呈现显著性增长(P〈0.05);赛前2周或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运动员身体机能由于训练效果的累积,处于暂时疲劳状态,有利于机体产生更大的训练适应与恢复,为激烈的比赛奠定身体机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