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在统治者推行“汉法”等文化政策的推动之下,书法领域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张雨时代是元代书法史的重要时期。该时代的书法风貌具有鲜明特征:(1)权重位尊的赵孟烦起元代书坛的伟大旗手,其复古主义书学思想影响了几代元代书家,与鹰下群贤共同营铸了元代书法的整体风貌;(2)在赵孟颊的积极倡领之下,二王以来所确立的帖派书风得以复兴和发展,与以张雨和杨维桢为代表的新潮书风交相辉映;(3)不仅楷行书成就斐然,篆隶书法也蔚然成风,成为“托古改制”的复古书风的重要支脉;(4)书画印三者相依相映、相辅相成,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体书法又是书法史中的重要构成,大量的佛教造像摩崖题铭和墓志铭,反映了魏体书法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以魏碑体书为代表的魏体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板桥受骗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辞官后以卖画为生。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绝",深为当世推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苍劲。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他有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  相似文献   

4.
尚法     
唐代是建立书法法则与规范的时代,也是南北书风融合的时代,南北书法传统都有了相应的方法总结,而书法传统恰恰是书法立法的依据。传为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八诀》与虞世南的《笔髓论》分别代表了北方传统之法和南方书圣之法的总结,唐代书法的南北融合就是建立在这两种传统之上的,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南北书法传统的融合贯通了楷、行、草三体的技法,为后世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北     
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分化为南北两大体系,南方书法顺延着传统继续演进,向精致化发展,用笔考究、注重细节、追求情态,表现风度,上层主流社会的书法艺术与下层文字书写几无关系;北方书法学习和模仿南方书法,介于隶楷之间,书风质朴、猛利、粗犷。隋唐时期南北书风开始走向融合之路,褚遂良、薛稷代表了南北书风对峙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颁奖词他的书法楷正端方且丰腴饱满,骨力遒劲且气势恢宏,以自成一家名于世;他为人秉性正直,刚而有礼,从不阿谀权贵,曲意媚上,以威严义烈著于时。他书如其人,人如其书,是古今中外人书合一的完美典范!  相似文献   

7.
郑夔,是我国清代心系百姓的清官,又是诗、书、画“三绝”的文坛才子。《(吃)亏(亏)是福》,就是其当官清廉为民、书法自成一体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传承民族文化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
  郑夔(1693-1765年),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幼丧母,生活贫困。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知县,深受百姓拥戴。因潍县灾荒,先开仓放粮后请赈而获罪。辞官后,返乡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皆有成就,世称“三绝”,尤善墨竹、兰花、奇石,讲究诗、书、画并茂,以诗书表达画意、抒情怀。其书法,则集隶、楷、行、草之大成,独创板桥书体,自号“六分半书”,与金农、李、黄慎等七位书画家共称“扬州八怪”。  相似文献   

8.
《拙政园图咏》的书法诸体兼备,书体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徵明书法功底的深厚扎实,诸体中以小楷、行草居多,代表了文氏书艺之长,书体的选取又与诗、画完美融合,从中既可领略文氏书法超凡的艺术成就,又可感受诗、书、画三艺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杨向阳同志自幼爱好书法,早期攻习汉隶,后精研西周金文《散氏盘》和魏碑,熔篆、隶、楷于一炉,自创“三体书”,为书法界所瞩目。1980年曾参加在日本举办的《明、清、现代书法展》,同年又在东南亚书法比赛中获国际奖。他的专著《书法要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杨向阳的书法凝重古拙,刚劲多姿,  相似文献   

10.
篆书     
正文字的发展往往与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中起源最早、联系最紧密的应当属篆书。篆书是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因此篆书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使其成为研究古文明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对于大篆、小篆的具体区分历来都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通常,我们把秦代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包括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  相似文献   

11.
六朝墓志书法,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其体态类型与当时书法艺术的总体面貌相符,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出土墓志书法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从书迹体态来看,六朝墓志书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规整的隶书,又有典型的楷书,然多数介于隶、楷之间,字体特征比较模糊;东晋家族墓志书体在类型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类化”现象明显;六朝墓志书法的多样化面貌及其特殊性,均与墓志埋设目的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2.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13.
郑道昭是北魏书坛圣手,自其所书《云峰石刻》问世以来罕有其匹,其中的《郑文公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论经书诗》体高气逸、遒劲奇伟,《观海童诗》茂密雄强、疏密得当,宽博端庄。以《云峰石刻》为代表的郑道昭书法高气秀韵,馨香满目。愿后世书家以为模楷。吸取精华,创造大师级精品。  相似文献   

14.
马立智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善篆隶楷行草,著述颇丰。可以说,“活”是马立智先生书法的第一大特点,其书法讲究动态鲜活;“变”是其书法的第二个特点,他的书法讲究字间的有序变化,融书、情、理、趣于一体,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畅”是其书法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表现出动态的、流畅的美感来;“达”是其书法的第四个特点,也就是做到达其形、达其情、达其意、达其神,也就是艺术之“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6.
<正>书法是伴随汉字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甲骨、篆、隶、楷等书体其象形、指事的意味明显,文字在传递过程中,保证其形象的准确性和可识读性,则成了在书写过程中的第一要义,即有"如"要求。早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就提到:"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许慎从文字学的角度,揭橥了"书者,如也"。所谓独体曰  相似文献   

17.
中唐是中国书法的一大转折,此期“经世致用”的书法思想取代了六朝的贵族风度和盛唐宗教性的狂热而主宰中唐书坛,这一书法思想的根源是儒家入世的功利主义。其表现主要在:对篆,隶,楷等实用书体的推重,以实用的态度崇尚笔法,书诀,强调师承,苦功,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古拙,含蓄,尤其是肥劲之美。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唐书风的形成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不但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由于政名盖世,遮掩了其书名.近年来,随着书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毛泽东书法的论文及专著,取得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果.鄙人不才,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毛泽东书法作一分析浅探.本文主要从与古代帝王书家、草书大家、现代领袖书家、文人书家和专职书家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一 毛泽东的书法,保存下来的有题词、信件、手书诗词等多种形式,字体有楷、行、行草和草等,而以行草特别是草书成就最高.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自梁武帝以来,帝王喜书法者大有人在,但能立足于书林的帝王书家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徽宗赵佶二人为著.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四月二十三日撰并书《屏风帖》,该帖主要内容是李世民为巩固唐王朝统治的座右铭,字体系草书,属于奔放流丽、笔力遒劲一派.明王世贞《(?)州山人题跋》云:“文皇帝作真、草书,古帝王鉴语为二屏风示群臣,今所存者草书耳.  相似文献   

19.
衣然 《新读写》2011,(7):54-55
背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2010上海高考题)  相似文献   

20.
正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暮年称紫芝老人,浙江桐庐人,诗人、书法家,隐居不仕。他擅长行草、章草、篆、隶、楷诸体,皆精到而文气,书法代表作有《临乐毅论》《行书诗卷》《千字文篆隶册》《临定武兰亭》《次韵答朱仲义见赠》等。元代的书法,基本上笼罩在赵孟"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大旗下,书风也大多效仿赵孟,俞和的书法也是如此。与其他书家相比,俞和的行草书可以乱真赵孟,落赵款后,不仔细比对是不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