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2.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4.
<正>高明的作家犹如高明的棋手,下棋无废子。古人学问无遗力,苦吟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可谓呕心沥血矣。诗词短文至今有改词推敲、一字师等美谈。曹雪芹之《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百余万文字读后觉没有余文赘字,更为难得。宝玉常讲,"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那么无论谁去续写红楼,必须是黛玉死后,宝玉出家的。因此上课常常对学生讲,古人呕心之作,岂可随意读来?徒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的前三回中,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之口从侧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果说前面只是使人看见人物的影子,那么这一回就是人物正式走向前台作精彩的表演,把鲜明的个性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紧紧地吸引着读者.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也是这一回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作者通过细微琐事的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宝玉和黛玉的出场.  相似文献   

8.
敬畏文化     
电视剧《红楼梦》选秀场上,角逐宝玉的选手把题目中的“黛玉”听成“待遇”。此语一出,全场哗然,所有衷爱《红楼》,热爱经典的人无不义愤填膺。在《解放日报》的文化论坛上,学者们呼吁重拍名著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 :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 ;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 ;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 ;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 ;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 ,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具有许多现代爱情的特质,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知己之爱,有强烈、持久和专一等鲜明特征。黛玉对宝玉的感情符合这一特质界定,但貌似多情、博爱的宝玉其实在宝黛爱情中也专一不移。这是由宝玉独特的"女儿论"和宝黛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正《耳食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昔有读汤临川《牡丹亭》死者,近闻一痴女子读《红楼梦》而死。初,女子从其兄案头搜得《红楼梦》废寝食读之,读至佳处,往往辍卷冥思,继之以泪。复自前读之,反复数十百遍,卒未尝终卷,乃病矣。父母觉之,急取出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宝玉、黛玉?"自是笑啼失常,言语无伦次,梦寐之间未尝不呼宝玉也!读《红楼梦》而致死,这肯定是极个别现象,但这却说明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美可以打动人心的,是可以震撼人灵魂的。美一旦深入人心,所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后四十回关于林黛玉之死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是整个小说悲剧结局的重要契机。对于黛玉之死的情节构置和场面及其气氛的描写,在艺术效果上,必然会揭示出许许多多的社会本质问题,使整个悲剧具有更高的美学意义和认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就黛玉之死这一情节、场面以及气氛的处理,高鹗的续作是成功的,具有艺术摇撼力的。而最近张之的《红楼梦新补》却作了不同的处理,且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据悉基本随张作,这一情况很值得做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寒塘渡鹤影     
[边边插嘴]王黎冰,是个很有想法的同学,他写了很多文章,得过很多荣誉奖项。他读了《红楼梦》,写下了四五千字的随笔,很见笔功。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颇有学术见地地指出,黛玉的死是沉湖而不是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那样死于病榻之上,于是就精心构思出了下面这一出"黛玉之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先是从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在一起共同放风筝的情景着笔,再结合《红楼梦》全书的相关内容,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爱情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赞颂宝玉和黛玉自由追求纯洁爱情及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态度的同时,揭示了封建势力对俩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迫害。文中还通过封建礼教迫害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人名,往往大有深意存焉。比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字相连,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结局中贾宝玉出家,其思想积淀已久,在全书中贯穿着他禅悦生活的心路历程。宝玉所循的禅宗一脉,既是个体生命的解脱之道,也是清中叶相当一批满汉士大夫寻求精神慰藉所在。宝玉最后的出家是他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程本后四十回续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