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的教育视野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表现"一般"。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表现。它的危害不仅在于限制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而且会给学生传递一个消极的信息: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2.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3.
创"和谐"氛围,立管理之本,是我对许慎小学管理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是对学校管理的又一种感悟。教育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对一个学校管理者来说,应该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无形的教育氛围,自觉的去享受教育者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感到经过几年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要求被试在五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句子,按思考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这种测量方法能发现学生什么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有什么帮助,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书中没有例子可供借鉴,也不知道怎么分析,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5.
2010年6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聆听了《教育走向"生本"》的专场报告,观看了"生本教育"实践课,明确了"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并相信学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教育中,"应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学生总是被告知"应该"做什么,而"我想"做什么则往往被忽视。教育者基于各种理由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学生"我想怎么样",久而久之,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应该"话语的肆虐与"我想"话语的失落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在教育中的丧失。自主性的缺失,其后果是多方面的,既...  相似文献   

8.
陈邦元 《教育文汇》2011,(12):21-22
我当过十多年高中政治教师,担任过一所中学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三年前,我离开教育岗位履新,成了教育的"局外人"。人虽离开了教育,但我仍时时关注教育,思考教育,时常从"旁观者"角度认识教育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为此,有些学校开展了"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老师"活动。通常的做法是向学生发放评价表,让学生自己选最喜欢的老师。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自己喜欢的老师评出来,学校通常会在校园内设置投票箱,让学生不经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手把评价表直接投进票箱,然后安排专人负责统计、汇总。这样看似可以很好地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但我认为,根本没必要这么麻烦。  相似文献   

10.
最早看到"棱角学生"这个名词是在一家教育刊物上。那里面有一篇文章,写一个学习优秀、敢于挑战老师而又有点恃才傲物的男孩子,并称他为"棱角学生"。没想到,开学才几天,我也发现了班上的一名"棱角学生"。  相似文献   

11.
"适宜教育"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适合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能基于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发展。自2008年学校提出"适宜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一、通过各种途径深化"适宜教育"理念学校开展多种活动、论坛,研究"适宜教育"的内容、形式,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尹后庆 《上海教育》2014,(28):22-22
"谁更坚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付诸最常态的教育实践,谁就可能赢得"弯道超车"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对于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我比较看重的是在新政下的普通高中改革问题。 长期以来,上海基础教育界对于高中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特别是高中教育日趋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之后,大部分初中学生都能上高中,大部分高中学生(甚至大部分青年)都能上大学,此时我们对高中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应该有清醒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像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糟糕,这样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创新意识。我不知道何时才能脱离苦海!"近期,我收到了这样一封中国学生的来信。我希望信里透露出的情绪只是个别情况,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许多高中生都想知道:身处一个缺乏灵活性的教育体系中,如何才能变得有创造力?中国的学生和政治家一致认为:教育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中存在"读"与"做"教育观念,早期的科学教育强调"读",20世纪初针对"读"的科学教育,出现了重视"做"的科学教育思想,但我国当下的科学教育依然过分偏重读的一面,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强调做的一面,在读与做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做"不仅仅是"玩",而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点的探索性活动。学校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做"科学的条件,研究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紫彪 《教师》2011,(7):114-115
常言道:教师是学校之本,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一言以蔽之,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如何成长为名师,我认为首先要做"明"师,而后方能成"名"师。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于是"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等一类的名词也和高职高专教育一起悄然兴起。于是"工学结合"似乎一下子就成了教育界的一个流行词汇"。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的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类似于是半工半读的形式。当然这种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年分为几个学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也有一个星期内有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有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等等。因为有了这么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就能更好的得到社会中的锻炼。学生也以学习技能为学习目标,学校也以实践作为为教育的目标。学生在企业工作也是学习,并也要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学生要接受来自企业与学校双重的严格考核。  相似文献   

18.
袁梅生 《考试周刊》2010,(48):208-208
学校教育教学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提高、机能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在"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中,我按照方案认真实施,并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评价"增强了竞争意识正当的竞争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人要有竞争意识,有了竞争意识,学习、工作便会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我听了某班的一节爱国主义教育班会,班会的主题为"光辉历程"——通过带领学生回顾、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这节课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于江波 《文教资料》2014,(33):110-111
"人本"育人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精"贯穿教育的始终,并融入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