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高职自学考试与中等教育沟通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高职自考与中等教育相衔接、沟通,将有助于推动中等教育改革,探索一条通过自学考试发展高职的新路子,不失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职业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大多数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成为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纵向衔接,不同教育层次与阶段,如中职与高职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区别问题;三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内容有重复,高职学生专转本进入本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受到割裂;四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横向贯通。而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框架下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但要实现中高职的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还要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问题。一是根据学生学业成长及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两个方面,为其拓展阶梯式可持续提升的机会与路径。二是理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的整体社会效益和效率。三是加快社会化办学和开放办学的改革步伐,不断拓展办学功能,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能力与水平。四是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切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跨界”发展、合作发展和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3.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与贯通,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立交桥”背景下高职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方向选择。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专科和地方本科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分析了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出促进高职专科与地方本科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原因,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进程缓慢。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探索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的主要问题,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科学合理的衔接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同时为高职提供优质生源。文章结合广东省“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架设完善的中高职衔接“立交桥”这一举措,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业教学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可行性,验证“学徒”人才培养所需教学方式、师资、内容、环境的实践功效,将师傅“传帮带”寓于教学工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失为现代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试点衔接项目的开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还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中职生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应切实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真正融通,并加快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在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协调,才能使中高职真正地衔接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自学考试的制度优势和改革创新为中职与自考衔接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平湖市职业中专成功的教学实践又为中职与自考衔接沟通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证性依据.科学地构建中职与自考衔接沟通的整体性教学方案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浩 《华章》2012,(36)
自学考试“中高职自考衔接”是面向普通高校全日制在籍中专学生举办的自学考试专科学历教育.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其中自学,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体现,是主体性学习程度最高的形式.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完善自考“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而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举措。湖州市教育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联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自学考试为平台,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为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湖州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健全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培养途径,建立“上挂下派”机制,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完善引进、聘用渠道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斌  梁学军 《考试周刊》2014,(74):166-167
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衔接的框架设计是路径,合作的机制是保障。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注意。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特点显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步入正轨,中高职衔接的时机已成熟。目前中高职衔接只是搭建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的近期目标,中远期的目标是打造具有经济造血功能的职业一体化教育实体。  相似文献   

12.
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发展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施“中-高-本”有效衔接、协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为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起到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造就一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必须促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理顺相互间的衔接机制,建立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学制结构、招生入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建立中高职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及其社会适应性,拓展高职教育生源等具有实践意义.它在衔接内容上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转段”考核标准、专业衔接口径以及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的差异问题.在实践中,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衔接专业,突破体制壁垒,兼顾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适当确定高职院校对口中职专业的布点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简述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的难题,重点提出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沟通衔接及互认的对策:1.制定两类教育制度性衔接政策;2.建立相对统一的量化标准;3.建设课程学习资源库;4.筹建课程学习和学分互认平台;5.设立扶学教育基金。明确开展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共谋共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做好中、高职的衔接是经济社会人才类型和层次需要的要求,是完善职教内部体系,拉动中职,推进高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内容上应注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学制等教育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联系;形式上大致有“以课程为中介”和“以学校为中心”的衔接两种,目前主要途径是后者。高职的对口招生制度是制约“衔接”的关键问题。作者针对目前“高招”在政策上及操作上存在的弊端,建议一要继续扩大高职学校发展及对口招生的试点;二要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录取率;三要分类分步改进考试办法;四要放活报名录取形式,适当调整高职“三不一高”政策,加强统筹协调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更新,也是唐山市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突破.文章分析了唐山市高职教育体系现状,阐述了高职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基本需求,提出构建唐山市高职教育立交桥的思路:加大政府主导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重视区域产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桥梁,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形式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在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办学理念认识不足、衔接不充分、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自考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才能使中高职衔接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将中职、高职教育有效地贯通起来,是响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需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多方面的衔接,其中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浅谈中高职贯通衔接中对中职骨干教师的要求以及中高职贯通衔接对建设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职和高职的招生都令人担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的衔接状况的影响。中、高职的衔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不但是经济社会人才类型和层次需要的要求,还是完善职教内部体系、拉动中等职教、推进高等职教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好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注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学制等教育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联系;在形式上大体有“以课程为中心”的衔接和“以学校为中心”的衔接两种,目前主要途径是后者。即各类高职学校通过对口招生、联合办学、设高职预备班、中专套办等多种渠道,今后还须拓宽“衔接”的通路。高职的对口招生制度是制约“衔接”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高招”在政策上及操作上还存在一定弊端,建议一要继续扩大高职学校发展及对口招生的试点;二要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录取率;三要分类分步改进考试办法;四要放活报名录取形式,适当调整高职“三不一高”政策,加强统筹协调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