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如果有人问我:做记者感觉如何?我会实实在在告诉他:累,不安。累,是指心累;不安,是指良心不安。近年来,这种感觉竞愈来愈强烈。我在新闻队伍里,不算老兵,也不算新兵。干了十六七年,获过全省十佳记者,有近百件作品得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我:做记者感觉如何?我会实实在在告诉他:累,不安. 累,是指心累;不安,是指良心不安.  相似文献   

3.
常感心不安     
如果有人问我:做记者感觉如何?我会实实在在告诉他:心累,良心不安.近年来,这种感觉竟愈来愈强烈.为何这样?原因是我感觉到我们的一些媒体、一些新闻,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党报,已离群众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4.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看法,是我观察了许多记者,阅读了许多记者的新闻作品后的一种感觉。新闻处处有,每天会发生,但为什么有的记者抓不到?就因为缺乏发现力;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也称新闻灵感。一个缺乏灵感的记者在新闻业上难有作为。 敏感,字面的意思就是指一种“敏锐的感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对所从事专业或专业方向知识的敏锐感知。记者的职业敏感还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的有效配合。 职业敏感的养成,首先是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给予注意的结果。所谓注意,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0.
祝璐 《新闻与写作》2005,(11):14-15
随着2005年的11月8日——中国第六个记者节的到来,我也即将面临就业,所以说这个记者节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记者.这到底是怎样一个行业,虽然学习新闻专业到今年就满6年了,而且从本科时期就开始在各个媒体实践,对记者这个职业也早已不算陌生。可是真要对此说些什么,却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容易,写了改,改了写.不知该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11.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12.
度的概念来自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度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的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以及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自觉意识。记者想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它是记者最为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主要是指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捕捉以及对新闻稿件做到高效撰写的一种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记者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理解新闻捕捉能力和它与记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者想要具有新闻捕捉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探究了记者捕捉新闻能力的主要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6.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时下的新闻界,大家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累!当记者的整天出门跑得累,当编辑的整天在办公室里弯腰弯得累,当主持人的整天面对镜头对得累,当名主持人还要经常接受邀请到处奔忙更累,当总编辑、台长的累就更不用提了。前不久有一项调查结果令新闻工作者们人心惶惶,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才四十多岁,这真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我加入经济日报社开始记者生涯。并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写作能力平平,虽然攻读了新闻学硕士学位,但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学习,再加上没有新闻实践的积累,因此完全是一个“白丁记者”。所以,当得知自己采写的《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时,我着实诚惶诚恐;接到《新闻与写作》让我谈谈新闻写作的约稿,更是忐忑。不过,盛情难却,  相似文献   

19.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20.
王凯 《中国广播》2006,(12):35-37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刺激能够给受众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等感觉。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新闻报道一种生命力。可以说,能让受众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