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江苏新华日报对兴“短”文、刹“长”风作出具体规定,其主要内容有三条,被群众称之为砍向“长”风的三斧头。这次新华日报为刹“长”风抡起的三斧头有三个特点:一是兴“短”措施具体,可行性强。要闻版每日刊出稿件要求达到20篇以上。每篇见报消息不超过600字,通讯不超过1200字。二、三版的信息性专栏用稿每篇控制在200字以内,各个专版每期要有一定数量的每篇200字以内的信息性短稿;回忆文章之类的长篇特稿每月只发一篇。二是对超标准的长稿子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手续。要闻版的见报消息超过600字的须经分管副总编辑与值班副总编辑会签,上限只能是800字;1500字以上的通讯上一版,须经分管副总编辑与值班副总编辑会签  相似文献   

2.
提倡写短稿,已经是个老话题了,但实际效果不佳,尤其是基层通讯员在这方面显得突出。从编辑部收到基层通讯员的来稿中可以看出,一篇普通的消息报道,大多在六七百字,一篇写队长、班组长的小通讯,少则一千二三,多则二千三四。作为企业报,一般都是四开四版,每周一期,怎么可能采用如此长的稿件呢?  相似文献   

3.
从客观上讲,任何一家报社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来稿来信全登在报纸上。一方面,一张报纸,有要闻版和综合版,上面所刊登的消息、通讯,都要编辑根据当前宣传报道中心和宣传报道要求,把记者、通讯员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写来的稿件进行认真筛选,进而加工编写而成。另一方面,由于要闻版和综合版受到版面的限制,这就有个按照版面的需要进行选稿、编稿和组版的问题。从主观上讲,首先是跟着报纸跑,内容不新鲜。其次是采访  相似文献   

4.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5.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6.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7.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郏县广播站在播出稿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即控制长稿,多发短稿,增加信息量,社会效果明显提高。我站的新闻节目,1984年短稿率占61%,85年7月改革后提高到85%,近几年一直稳定在80%以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1985年上半年我们下乡调查时,听到一些听众反映,我站新闻节目长稿多,会议消息多,内容空的多,可听性差。80%以上的人爱听短新闻。他们说,短新闻几句话就说明一个问题,获得一条消息,懂得一项政策;而长新闻听来听去还是那么一个问题,没兴趣。我们就此专门组织了  相似文献   

9.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10.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12.
月白风清。几位业余搞新闻报道的同事围坐于草地,话题很快扯到写稿上。一位起步较晚的朋友谈起写通讯的满腔苦水:“一年来我写的消息稿命中率60%,而通讯稿的命中率只有10%。有人把写消息、写通讯分别比作摘杏、摘桃。往后,我宁愿只吃杏,不吃桃!”与消息稿相比,通讯稿的发表是有点难,尤其是长一点的通讯更难发。但是,要胜任通讯工作,通讯员即便不能当“多面手”,起码应成为消息、通讯都能写的“两面手”。几年的写稿实践,使我对通讯体裁产生了厚爱。3年来,我写的通讯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90多篇。一般来说,通讯比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鲜、活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作了些尝试,形象地说法是让“蚂蚱炮”打头阵。事件不大可以炸响许昌报在1987年创刊之初,就提出要努力形成短、小、新、快、活、强的报纸风格。将一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报让短新闻在一版唱主角翻开8月份的解放军报,发现一版的新闻短了,信息量大了,版面也活了。8月份一版刊稿438篇(平均每天刊稿14篇以上)。其中消,自303篇,通讯35篇,消息约占刊稿总数的70%。如8月9日一版除刊登1篇短通讯、1篇短评论和3张...  相似文献   

15.
前年,我在地、市、县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会上作过一些调查。我把当天的陕西日报拿给他们,让他们看后给自己喜爱的稿子投票。结果一张报纸他们喜欢读的新闻不过三、五条,还多是文艺版和时事版的小稿。有一天,甚至一条也没有。有的通讯干事告诉我,他看报纸是从后往前看(最后看一版),从下往上看(先看下半版的小消息)。  相似文献   

16.
就多数稿件而论,报社编辑、记者采写的新闻比通讯员来稿,问题抓得准,稿件质量也高。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长稿往往也是出自编辑、记者手中的多。通讯员写来的稿件,可任由编辑删改,红笔一挥,长文便缩成短文,消息改成简讯。而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删改起来,常不如前者容易。因  相似文献   

17.
我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编辑同志一再向我们讲要多写短新闻,即被人们称作“豆腐块”的小文章。我把这一经验当作座佑铭,坚持多写“豆腐块”,获得好效益。1986年初,我发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有的地方大砍粮食种植面积,我立即写400宇的短新闻“调整产业结构,决不可放松粮食生产”,便于2,月17日登在《湖北日报》二  相似文献   

18.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报纸作为信息市场的特殊载体,也应当消息扑面。前几届的好稿评选中,全国 20余家老年报提供的消息、通讯、新闻述评或言论,几乎是三分天下,而今年各报所报的消息总数超过通讯、新闻评论的总和。这个变化,说明老年报的新闻队伍确确实实在以信息时代的市场观念来看待报纸,来采写新闻、编辑稿件。一些年轻的老年报总编辑或部门负责人对消息报道在老年报中的地位提出了独到见解,对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有了新的认知。   黑龙江省《老年报》的要闻版编辑员继英在论文中这样写道:“报纸是新闻…  相似文献   

20.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