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20世纪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相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为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呐喊,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为弘扬儒学的真精神,站在儒家立场上汲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对柏格森生命哲学从接触到汲取,然后批判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后黑格尔时代西方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军 《天中学刊》2004,19(1):52-56
西方哲学在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危机,一是哲学自身的危机,二是科学对哲学的挑战,唯科学主义的盛行。传统哲学和唯科学主义在本质上都坚持价值实体主义。消除危机的努力导致了哲学的两种对立的走向: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取消哲学;捍卫哲学的合法性,主张哲学独立于自然科学。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总体上呈现出价值论转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哲学自身因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而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哲学发展到黑格尔之后,自身就要求出现新的转型。二是哲学受到了以经验科学为代表的外力的挑战,唯科学主义盛行。这一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哲学和唯科学主义都具有价值实体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柏格森作为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世界产生我国了很大的影响,还渗透到了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尤其对梁漱溟的影响很大,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柏格森直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中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以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创造进化论》阐明了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战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那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主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玄学派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阅读,从中挖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以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一个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柏格森哲学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中国人所引进和介绍。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理论大师。其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非理论主义的传统,强烈反对哲学研究中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强调自我反对非我,倡导直觉高于理性的思想。他认为,存在着直觉当下把握的连续不断的“绵延”时间,“绵延”则是流动不居的生命之流,构成真正的实在,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柏格森哲学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哲人加以介绍、传播,从而使得柏格森哲学在当时广为流行,正象进化论在西方世界走向没落而在中国近代却很有市场一样,柏格森哲学在西方走向衰落时  相似文献   

9.
生命哲学是一种把生命作为宇宙本源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直接渊源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齐美尔和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很多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工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190-197)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价值彰显与精神弘扬,他以道德自我为中心观念,建构了一个庞大的“三向九境”体系,展开了“唯心论的本体——文化论的哲学系统”。牟宗三称他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涵盖于他的哲学的主题──一是“超越的唯心主义”;一是“道德的理想主义”。一、超越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建立儒家心性之学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本论论根据。唐君毅的独到之处是以“合生心为性”作为哲学的运思方式,把生命实体与感通实体合而为一。为此,他进行了多方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理性的批判,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可以看作是柏格森直觉理论对于工业化社会批判的典型范例;尼采哲学支撑并决定了劳伦斯写作的倾向与模式,劳伦斯接受尼采思想,也是融会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阅历和审美倾向在其中。劳伦斯主张摆脱一切的文明压抑,重归宇宙的生命本质,不依赖理智和知识,而仅凭血性和直觉,完全以整个生命和情感来把握世界,这与尼采的生命哲学以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8,(1):59-62
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现代化进程后,对人类命运的进一步回顾和反思,目的是挽救现代人"价值"的失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理性、解构本质主义、反对基础主义、反对二分法等。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思想亦是在探寻"人生价值"和人之"终极安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西方后现代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新儒家学者,徐复观的心性哲学建树独到,其"探求价值根源、消解形而上学、文化观、文化特殊性格"这四个观念都体现出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相契合的特质。同时,这些契合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焦虑与渴望--论刘希夷诗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纵观刘希夷诗篇,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着纷繁复杂的生命意识。其生命哲学大体表现为:物质主义生命观、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刘希夷体味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与无限尊贵,在生命的忧思与渴望中,使生命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的良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哲学的视角看,实在论强调师生关系的科学性,现象学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批判论则着重于师生关系的反思性。当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秉持唯科学主义,有着强烈的经济主义与权力主义的利害性质,忽略了民主、平等、自我反思与批判的特质。因此,整合科学、民主与反思,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8.
认知美学从全盘否定美的本质问题入手,极力宣扬科学主义美学。科学主义美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股美学思潮,它"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质主义,唯自然科学是从,否定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否认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只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全部,以科学主义美学否定人文科学和人本主义美学,只能走入偏执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作为人文科学和边缘科学的美学必须首先确定的问题,否则美学研究必定误入歧途,认知美学就是在否认美的本质问题的歧路上进入了无出路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跨学科问题,科学主义美学是不敢问津和无能为力的,认知美学就只能在科学主义的迷途里徘徊不进,掉进了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是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将,他的思想在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尼采哲学不仅前继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滥觞,而且后启柏格森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泛性论等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狂潮。尼采的思想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在其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他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已经孕育成型,此后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虚妄与辉煌——论六朝散文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六朝散文,可以看到其中寄寓着纷繁涌动的生命意识。其生命哲学大体表现为:物质主义生命观、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六朝士人体味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与极度尊贵,在生命的自戕与自赎中,使生命或走向虚妄或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