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用于区分认识储层水敏伤害与水锁伤害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岩心矿物分析、微观形貌观察、润湿性测定与孔喉分布特征对储层潜在水敏与水锁程度进行评判;开展水锁伤害与水敏伤害岩心流动实验,评价储层伤害程度。综合分析潜在损害因素与实际实验结果,区分水敏与水锁伤害的实际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岩心矿物组分、微观结构形貌、润湿性与孔喉分布特征分析是准确区分认识水敏与水锁的前提;敏感性实验评价得到的水敏伤害比实际高,储层伤害主控因素是水敏的评判结果往往是片面的,真实主控因素更可能为水锁。该综合实验可为石油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姬塬油田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相对较低,储层弱水敏、弱速敏,注水后水润湿性增加,近井地带结垢导致注水压力升高,欠注问题严重。针对姬塬油田长8油藏储层特征,研发低伤害、无二次沉淀酸液体系和防垢型表面活性剂段塞体系,引入特种疏水降压增注液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形成一套适用于长8油藏的润湿反转降压增注段塞体系,并对其配伍性能、吸附性能、接触角变化等进行室内评价。经分析可知体系稳定,且疏水材料吸附性良好,有利于隔水防膨,注水驱替启动压力和水流阻力降低,从而延长措施有效期。现场应用表明该注入体系满足配注要求,且措施实施后研究区单井注水压力明显降低,累积增注32893m^3,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于Young方程,以液柱与固体表面的接触为例,考虑了表面张力的尺度效应,给出重要结论:对宏观润湿液体,液滴越小润湿性越高,并在某个有限小的临界半径上进入铺展区;对宏观不润湿者,给出了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有一个有趣的“估算高锰酸根离子大小”实验。但是在听课和教学调研当中发现,组织学生做过这个实验的教师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感到高锰酸钾的固体颗粒太小,有少量大一些的颗粒形状又不规则,难以准确测量其体积,认为估算结果的误差肯定较大。其实,本实验只要求估算离子的大小,不要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分析估算方法的优势,使学生能利用估算、实验观察和对比的学习方法,在有趣的实验中感受到离子的存在,体验微粒大小的数量级和能通过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Ag金属颗粒镶嵌在SiOx陶瓷基体中形成的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用修正的M-G(Maxwell-Gannett)理论对Ag-SiOx金属陶瓷薄膜,在金属微粒体积百分比不同情况下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Evans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属微粒在低体积百分比(f1 25%)情况下,所用修正M-G理论计算金属陶瓷薄膜所得的光学常数更符合Evans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到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微尺度效应的最佳修正因子,为实际研制开发新型薄膜材料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Ag金属颗粒镶嵌在MgF2陶瓷基体中形成的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用修正的M-G (Maxwell-Gannett)理论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在金属微粒体积百分比不同情况下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文献[1]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属微粒在低体积百分比(f1≤20%)情况下,所用修正M-G理论计算金属陶瓷薄膜所得的光学常数要比文献[1]所用的修正方法更符合实验数据.从而得到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微尺度效应的最佳修正因子,为实际研制开发新型薄膜材料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整体开发已成为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的趋势,利用筛管顶部注水泥的完井方法占水平井完井方法的77%.筛管顶部注水泥完井方法适用于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或硬质砂岩储层、单一厚储层或不要求层段分隔的储层、岩性较为硫松的中(粗)砂粒储层等,其工艺既解决了常规田井工艺水泥污染油气层的问题,又能有效封固产层以上地层,保证产层与上部...  相似文献   

8.
对Ag金属颗粒镶嵌在MgF2陶瓷基体中形成的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用修正的M-G(Maxwell-Gannett)理论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在金属微粒体积百分比不同情况下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文献[1]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属微粒在低体积百分比(f1≤20%)情况下,所用修正M-G理论计算金属陶瓷薄膜所得的光学常数要比文献[1]所用的修正方法更符合实验数据。从而得到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微尺度效应的最佳修正因子,为实际研制开发新型薄膜材料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平方王油田中区南属于中低渗透砂岩储层,容易发生储层伤害。分别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和室内实验评价两种方式对平方王油田中区南沙四段储层进行岩心伤害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渗透率伤害率为52.71%,室内实验评价渗透率伤害率为56.31%,两种方式评价钻井液伤害程度基本一致,伤害程度均较浅,储层伤害可通过射孔方式解除。  相似文献   

10.
利用K100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模块测定了4种煤样在浮选范围内的4个粒级的润湿性,研究了粒径对Washburn法测量结果的影响.当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能力很强或者很弱时,粒径的影响很弱可以放宽粒径范围;当颗粒与液体仅有部分亲和能力时,颗粒大小的影响非常显著,此时大颗粒的存在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的液体,粒径大小的影响规律不同,以夹河煤样为例,在水中润湿曲线斜率的大小关系为K0.25 ~0.125>k0.125~0.074>K0.5~0.25>k.074-0.038,在柴油中斜率的大小关系为K0.125-0.074>K0.25 ~0.125>k0.5~0.25>K0.074-0.038,对于其他煤样也有相似的情况,所以不能通过参比液的方法来消除粒径的影响.在常规浮选体系中,一般不能用Washburn法直接测量0.5 mm以下的固体的润湿性,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固体粒径范围最好控制在0.125 mm以下.  相似文献   

11.
将回收率实验创新性地加以改进并引入到储层敏感性评价中,通过测定样品在不同溶液中的回收率,对储层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岩心流动实验结果与回收率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适合于测定岩心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同时给出了利用回收法测定储层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的敏感指数划分标准。此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实用性强,是对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科研评价的问题,目前争议比较多,SCI不适用于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运用指数法、影响力评价法、中介法、RAE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可以较为科学、准确地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简单颗粒流的热传导模型;根据稠密气体运动学理论,运用随颗粒速度而变化的自由程,理论推导了简单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表达式.当Biot数小于0.1时,有效热导率解析结果可适用于Biot数和Fourier数的乘积(biFo数)的整个范围.讨论了颗粒固体体积百分比和数对有效热导率的影响,结论比已有的研究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简单颗粒流的热传导模型;根据稠密气体运动学理论,运用随颗粒速度而变化的自由程,理论推导了简单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表达式。当Biot数小于0.1时,有效热导率解析结果可适用于Biot数和Fourier数的乘积(biFo数)的整个范围。讨论了颗粒固体体积百分比和数对有效热导率的影响,结论比已有的研究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物理实验中多采用比重瓶法、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密度,但其实用范围局限于不溶性固体。我们设计了一套仪器能对可溶性固体微粒的密度进行测量(包括吸水物质,如大米),该实验不仅扩大了固体密度测量的范围,还使学生在实验设计、知识综合运用、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用迎头色谱法测定固体微粒物质的比表面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此色谱流出曲线直接估算微孔比孔容和平均孔半径的简易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估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岩心水驱实验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河油田储层测井解释模型,依据实验资料和测井资料总结出了油层水淹后储层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即油水分布规律,储层混合液电阻率,储层岩性、物性、压力、润湿性、电性及岩电参数(a、b、m、n)的变化规律[1].这些变化规律的获得,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砂岩三维重建结果更接近于原始样本,提出了一种基于平稳性的二维训练图像分析方法.基于纹理特征分析了训练图像的二阶统计特征以获取尺度平稳性;通过多点密度函数分析训练图像的多点统计特征,获取多点统计平稳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尺度平稳性和多点统计平稳性都相对较高的训练图像,重建得到的三维结构的局部渗透性和两点统计概率特性更接近于真实三维结构的相关特性.而多点统计平稳性较高但尺度平稳性较低的训练图像,与多点统计平稳性较低而尺度平稳性较高的训练图像相比,更接近于真实三维图像.因此,训练图像的平稳性评估对于三维重建的二维薄片图像选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阶统计分析方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用迎头色谱法测定固体微粒物质的比表面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此色谱流出曲线直接估算微孔比孔容和平均孔半径的简易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估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为什么在看到蒸发皿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而不把水全部蒸干?为什么还要将固体移入新做的过滤器里,并用少量蒸馏水均匀冲洗,洗掉固体表面残留的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