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围棋还是“三足鼎立”吗? 否。 近日有棋界人士最新评语:世界围棋还是“三足鼎立”,只不过前面要加上“一马当先”。 围棋由中国、韩国、日本三足鼎立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今年伊始,形势丕变:1月举行的第3届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团体赛,韩国靠“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以  相似文献   

2.
广东出版的《新编三字经》一炮打红以后,许多出版社都一哄而上,纷纷“搭车”,于是各式各样的《新编三字经》便摆满了书店柜台和地摊,“紧俏”也就逐渐演变成了“滞销”。与此同时,和《三字经》同属传统蒙学读物的《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等也被冠以“新编”字样,开始了大规模的编写与出版。不可否认《三字经》的简短的语言形式在儿童渎物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也不  相似文献   

3.
图纸在科研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科研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纪录,是科研、生产的宝贵财富。它是设计师和生产加工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国内的勘察设计单位,库存图纸档案形式最明显的发展特点是由“双管齐下”到“三足鼎立”。即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延续下来的蓝图、底图双保管,发展到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蓝图、底图、电子图的三保管,形成了明显的“三足鼎立”格局。  相似文献   

4.
李汉秋先生主编的《新三字经》1994年8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后经修改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于1995年3月出版,受到读者欢迎。又据广东同志告,该省教育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新三字经》,发行已逾千万册,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两本《新三字经》,科学版经文不足千宇,广东教育版经文也只有1200多字,何以引起偌大反响? 读《新三字经》,就不能不想到老《三字经》。记得三五岁时,目不识丁的母亲曾教我 “念”过《三字经》。我垂手恭立,念得满认真,可心里想的是:“北无魏,分东西”,不知他们分的什么?“苟不教,性乃迁”,狗怎么会不叫呢?后来才知道,《三字经》是蒙童始学的第一本书。作为启蒙课本,足见其地位之尊;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也能背诵全文,可显其影响之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某种流派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从较为概括的层面来看,“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成三足鼎立之势,各有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为古代蒙学教育的经典读物,它根据蒙童学习特点集中推荐“经”“史”“子”类书目并指导阅读方法。《三字经》中针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环境、思考能力培养和推荐书单制定等方面的阅读指导思想对于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8.
漫说《三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刘鹗所撰的《老残游记》第七回里,山东东昌府的一位书铺老板,曾向老残介绍蒙学读物在当时的热销: 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 “三”、“百”、“千”、“千”,都是小号里贩得 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所谓百、千、千,是《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的简称,而“三”指的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字经》。 关于这部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的启蒙课本及其作者,至今尚未见明以前之著录。至明代中、后期,始有学者提及。但或者只涉书名而未言作者,如吕坤(1534—1616)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社学要略》);或者明说不详作者其人,如赵南星(1550—1627)云:“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教家二书序》)。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书业不知得了什么病,每当有一本书销路看畅,随即便有许多追风赶潮的“克隆”产品抢市。早在1993年3月广东一家出版社以一本薄薄的《新三字经》,创造了极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不过数月,市面上一下子出现了一批也名为《新三字经》的书籍,紧接着一批旧式启蒙教材纷纷被加以“新”字变种出版:《新弟子规》《新千字  相似文献   

10.
<正> 1、多媒体新闻的渊源 在这里,我们仅从新闻媒体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简单考察一下多媒体新闻的渊源。 从报纸、广播、电视的“三足鼎立”,到网络加盟后的“四分天下”,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四大媒体各有长处,哪一个都无法割舍;但它们又各  相似文献   

11.
让“三农”报道鲜活起来,应该念好“准、深、近”这个“三字经”。首先。要力求“准”字。服务农村改革。从农民的意愿来讲,他们希望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由于他们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视频市场价值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中国网络视频在实力分布上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是依靠民间资本建立起来的“视频网站”;二是依托传统广电媒体创办的“网络电视台”;三是三网融合政策推动下电信部门发展的“IPTV”。  相似文献   

13.
高校自主招生渐成一场生源争夺战,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小规模“联考”,直至2010年形成“北约”“华约”“卓越”三大招生联盟。战局似乎以三足鼎立之势发展,但两所高校的中途退出,又给联盟的未来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三足鼎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三类节目——新闻、文艺、专题的相对独立,也不是谈论广播、电视、报纸,或者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电脑网络三方的竞争。当然,也不敢说是广播发展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5.
鄂东晚报方全菊在《组织广告“三字经”》一中认为,从事广告的同志要学会聊、磨、忍。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来,报纸标题中“洋三字经”越来越多了。信手拈来就是一大把:  相似文献   

17.
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三字经》是一部人们熟悉的传统幼学启蒙教材。在我国流传已有I000来年,影响深广。《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瞩(一说是区适之)。宋之后,明、清学者陆续对《三字经》有增补。至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亦于1928年...  相似文献   

18.
《老年日报》一纸风行全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专刊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实用性的健康类专刊,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编辑用心念好了“新、专、特”这个“三字经”。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也有人说,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然而,拥有“最强大的现代化宣传工具”的中国电视事业,对其自身的管理却缺少应有的现代化,管理在电视事业的发展中还没有  相似文献   

20.
记得10多年前,谈到报业的发展,大家认同的是要“两手抓”: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报纸经营(主要指的是广告经营);后来,进了一步,提法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内容、广告和发行三足鼎立。但从近些年的媒体实践和经营来看,三点一面的经营态势固然稳固,但还不够,媒体还应该打造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