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18,(1):80-84
汉语中的俗语是中国文化智慧和精华的结晶,它的翻译和传播,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从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俗语出发,根据纽马克提出的关联翻译法,研究译者著名汉学家藤井省三的俗语日译技巧,借鉴其经验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翻译理论认识。藤井在翻译俗语时用到了顺译、补偿、加注等多种翻译技巧,忠实传达了原文本的内容和风格,符合纽马克关联翻译法中上乘翻译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其他     
大野隆司,195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著名版画家。自1984年起编辑《版画》月刊。与人合作创作有风景版画《世纪末东京百景》。他热心为译介到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创 (作木刻插图。已创作的有:巴金的《长生塔》,〔日〕藤井省三编(1986年);茅盾的《烟云》,〔日〕白水纪子编(1987年),鲁迅的《童话》集,〔日〕藤井省三编(1988年)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一束     
正《莫言文学精神》出版纪念会在东京举行《莫言文学精神》出版纪念会日前在东京举行。出版纪念会由东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藤井省三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敏洁,庆应大学教授长堀祐造受邀发表基调演讲。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等多地的专家以及中日友好人士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林敏洁教授就莫言文学在日传播发表主旨演讲。林敏洁指出,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詈骂语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法,其特有的语言特点,给詈骂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以《阿Q正传》中的詈骂语为例,选取竹内好和藤井省三的两个日译本,对比研究两人在翻译时对詈骂语做出的处理,旨在探讨藤井省三的复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0.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中文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的讨论.翻译是中文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另一位亚洲作家泰戈尔获奖的经验谈起,分析莫言作品的翻译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操控下走上世界文学的舞台,以及对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三行情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新体裁,源起日本,后走红于中国各大网络。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下产生的汉俳一样,中国"三行情诗"的创作之兴起也深受日本"三行情书"的译介之影响。本稿以近年来由王向远先生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范型——"译文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评价从日本译介到国内的日本"三行情书"的部分作品,并探讨其汉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3.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的同时,也最为人诟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援用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了批评。本文主要以中日对译语料库林少华译本为基础,对"林译"版本第一章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研究,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力求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杨波 《文教资料》2009,(19):47-49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的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学翻译.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译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展开和进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就国内对日本文学译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1年,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考证,我国最早于1923年将《故乡》选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秦同培编的《中学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中,而日本在1953年首次将竹内好翻译的《故乡》选入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国语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为文化转向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书首次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其突出贡献表现在:分层次界定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新概念;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译介学范畴;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分析了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明确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著名文学评论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藤井省三是以鲁迅研究而闻名日本学界的。他认为,村上春树的心底有着两个情结,一是鲁迅情结,二是中国文学情结;可以说,村上对鲁迅是怀有敬意的。拟以鲁迅的《阿Q正传》与村上的《完蛋了的王国》为研究对象,试探究两位作家在追问社会、探索国民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已近20年,随着"村上热"在国内的兴起,与之相关的各类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其中有关村上作品中文译本的优劣问题也开始被关注。藤井省三与我国著名翻译家"村上专业户"林少华之间的、有关村上作品中译本孰优孰劣的论争,其实是翻译理论、个人理念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9.
日本唯美主义产生于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国学者对其作品的译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部分作品都得到译介,还有许多作品出现了多个译本。本文将对这三次译介进行梳理,并分析三次译介的原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