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宋瑛 《甘肃教育》2005,(1):30-30
幼儿的错误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幼儿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是在家长的长期娇宠放纵下造成的、带有思想品质性质的问题,这类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另一类错误行为是由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是由于缺乏日常生活经验所造成的,这类行为称为行为过失。幼儿不良行为与行为过失虽都属错误行为,但发生的根源不同。  相似文献   

2.
每个幼儿都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幼儿的错误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幼儿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是在家长的娇宠放纵下造成的带有思想品质性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不良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有意识的,如抢夺玩具占为己有,打人骂人以泄愤或报复。另一类错误行为是由于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  相似文献   

3.
幼儿因为认知、经验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在一定意义上讲,幼儿发生过失行为的时刻可称为关键时刻,家长处理得当与否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幼儿的过失行为,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引导呢?一、要区分过错和过失行为过错和过失两者有实质的区别:前者是指人为地、故意做出错误的或者有害他人的事情,而后者则是指不留意间、不当心时无意识地产生的错误行为。作为家长应当正确区分其不同性质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分寸地实施教育。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孩子的过错与过失,责罚失当,将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扼…  相似文献   

4.
目前,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不良行为日益增多,这些不良行为已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行为问题。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者和引导者,在改善其不良行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本文总结了幼儿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并提出几点幼儿教师在应对幼儿不良行为时应采取的策略,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凤娟 《山东教育》2003,(33):44-44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期,这时候的孩子活泼可爱,但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也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出现不合逻辑和情感的“过失行为”。常听家长这样抱怨:“我的孩子常搞破坏,许多好端端的东西都让他给拆了。”“我的孩子太调皮了,经常捣乱。”……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行为呢?一、冷静之中探真情孩子的不少过失行为是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造成的。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成人应通过冷静的观察,了解具体情况,并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切记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记得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尿裤子了,我很…  相似文献   

6.
凡是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称为“过失行为”。幼儿的过失行为往往没有预谋或不良动机,所以又称“无意过失”。无意过失后果虽不严重,但会造成他人一定的损失和痛苦。作为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首先,要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无意过失行为。孩子的过失行为常令家长烦恼和气愤。一个人在恼怒中情绪容易激动,处理事情就会有失偏颇。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冷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从孩子“消极”的行为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对孩子的过失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如冬天到了,孩子怕金鱼在冰凉的水里冻坏身体,就兴致勃勃地把金鱼缸搬到外面去晒太阳,由于人小用力不当,玻璃缸摔坏了。这时如果家长把孩子揍一顿,显然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7.
姚伟  张宪冰 《幼儿教育》2001,(12):11-12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各种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教师经常采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  相似文献   

8.
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表现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而感到适应的困难,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问题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过失行为有 :上课违犯纪律、不遵守游戏规则、抢玩具、侵犯别人等。这些行为过失若不给予及时纠正教育 ,将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 ,如何及时有效地制止并促进幼儿改正行为过失的问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 ,我们要分析一下幼儿行为过失产生的原因。皮亚杰说 :“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它使儿童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迷恋和深信自己的言行、观点、思维 ,以为它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心。加上我国社会生活中 ,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幼儿从小生活在优越和娇宠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有时会采用惩罚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惩罚在制止幼儿错误行为的同时,也容易给幼儿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如果父母的苦心不能被幼儿体察、接受,就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抑制退缩和对抗发泄等不当行为。在此,我们提倡父母采用恰当的惩罚作为手段教育幼儿。  相似文献   

11.
离异家庭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家庭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为行为困扰或不良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多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得比较多的还有儿童的药物成瘾行为,即吸毒行为。  相似文献   

12.
王晓霞 《中小学电教》2010,(10):158-158
<正>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表现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而感到适应的困难,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该时期幼儿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而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许多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造成了许多幼儿尤其是跨世纪的一代出现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而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制约的,即使是无意识的行为也与其潜意识有关。大量的事实证明,后进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由于其不良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并在一定客观环境影响下  相似文献   

15.
区别对待幼儿的不同行为过失周淑华幼儿的行为过失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等活动中出现的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各种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现象,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幼儿能从过失中逐步认识正确,慢慢地形...  相似文献   

16.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幼儿常常通过观察和行为模仿进行学习并建构自身的认知经验。同伴模仿是幼儿心理发展、社会交往和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外化行为表现,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实现社会化发展。但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认知经验不足,缺乏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模仿同伴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医疗事故通常是医师在施行医疗行为过程中因存在过失而造成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是医方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通过对与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为司法实务界公正、合理解决医患纠纷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是常见的一种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攻击性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小班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孩子争抢玩具的行为是幼儿园内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幼儿会通过这个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游戏确实是幼儿日常活动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频繁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所以如何有效解决幼儿争抢玩具的不良行为,让他们可以友善和睦的与同伴相处,就是本文接下来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