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月8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纸砸出一枚重磅炸弹:美国空军的一个网站上出现重大泄密,暴露出布什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导弹防御系统的机密信息。  相似文献   

2.
(一) 在十年改革过程中,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肯定的。然而,当前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些同志对地方报纸办的理论专版或理论文章,产生了许多看法。其中之一便是:报纸就是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理论文章要尽量少发,或者干脆不发。有的同志把地方报纸的理论文章概括为九个字——读者少,作者稀,编者愁”。九个字中,关键是前三个字——“读者少。”地方报纸理论文章“读者少”的原因何在呢?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理论冷淡”,读者没有理论的需要和兴趣。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根据。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确实存在着忽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4.
写稿者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影响大。我搞报道快一年了,不但没造出一枚所谓“重磅炸弹”,甚至连1000字以上的稿件都没写出一篇。我问自己:为何写不出一篇有份量的“大块头”?  相似文献   

5.
署名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言论,就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言论。一般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第一个小言论专栏“大家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报纸大都设立了这类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北日报》的“群言堂”、《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等,都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6.
某省会一家市报,报道省里的会议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和省报的报道一字不差,甚至标题和版面位置也一样。这些新闻还有一个特点——长,少的二三千字,多的五六千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是由于省有关领导要求发“通稿”。领导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想突出会议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印象。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小报抄大报”,读者早已厌烦了。读者一再向这家市报提出意见,有的还用讽刺口吻提出:“你们两家报纸干脆合刊好了!”现在,我国报纸已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不同层次的报纸,读者对象、发行范围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启了手机短信流言传播“新时代”的话,那么2008年的“四川广元橘子生蛆”案则无疑是给这个时代投去了一枚重磅炸弹。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的“蝴蝶效应”理论也在手机短信流言传播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手机短信成为流言传播温床的双刃剑性质毕露无疑。面对这种现象.如何理解、分析和合理控制便成了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副刊三题     
一、关于报纸副刊的地位 中国报纸副刊最早是以“附张”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张副刊则是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从报纸问世的那一天起,副刊就如影随形。不过那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版面协调和对读者欣赏品味的调剂。当时,它确是正报的次要部分,称“副刊”则是名副其实的“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报纸事业的发展,副刊的作用、地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地把副刊看成是正报的延伸和补充,副刊也一直甘当配角,居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在历年来开展的我…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特质在于一个“新”字,其感染力、启发力,也在于一个“新”字。但是,目前有些报纸缺的恰恰是“新”。新闻报道是在读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发挥其指导作用的,它以报道事实、沟通信息、反映舆论、传播知识为读者服务,在这种服务中影响读者、感染读者。报纸不是文件,读者可看可不看。内容干瘪、枯燥、无新意的报道即使上了版面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指导人们了。这样,新闻报道的作用何以充分发挥?要让新闻报道真正出新,我认为,记者  相似文献   

10.
卢浩然 《新闻窗》2011,(2):69-69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拉开了网络时代的序幕。中国传媒已经切实感到了网络媒体的挑战。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报纸的杀手还是救星?》1998年,网络媒体评论家孙坚华把一篇文章标示得如此触目惊心。同样是孙坚华,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又一篇“重磅炸弹”——《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终结》,文中写道: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已经开出了病危通知单,是近几年经久不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刹“长风”     
刹“长风”经济日报总编辑杨尚德读者批评我们报纸“长稿多短稿少”,我们自己也深有所感。今年要提高报纸质量,改进文风,我们想首先从刹“长风”这件事做起。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是报纸在扩版,种类在增多,长文章在增多;一方面是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读者看报的时间在...  相似文献   

12.
办报人都深刻的认识到,在浩如烟海的报纸中,最选映入读者眼帘的是那些个性鲜明的报纸,而版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新颖,活泼的版面会使读者赏心悦目,乐于接受,而陈旧,俗套的版面则会令人大倒胃口,避而远之,于是,众多报纸的版面编辑在“京派”和“海派”之外,努力探索“新潮版面”的设计,力争通过报纸版面的改革,使自己的报纸在新时期报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看报先看题”,一般是指看标题所揭示的内容,而标题的形象——字体造型艺术,则首先对读者的视觉是否产生美感起作用。现在报纸印刷用的标题字,常见的约十种左右,其中,除了原有的宋体、楷体、黑体和其它字体外,几乎一半都属“牟体”(长形或扁形的)。这种为各地报刊乐意采用的“牟体”标题字,就是甘肃日报美术编辑牟紫东同志创写  相似文献   

14.
眼下,不少读者埋怨报纸上的文章太长,信息量太少。有些报社的领导对自己的报纸也望“长”兴叹,大摇其头。写短文、刹长风的呼吁已非一日,然而新闻写作的长风却日甚一日。比如,有的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动辄七八千字甚至上万字,一个版登不下,还要“下转第×版”,洋洋洒洒,既长且空,令人难以卒读。那么,有些记者、作者为何喜“长”不喜“短”?难道他们甘愿既耗费时间又浪费笔墨去制造长而空的文字吗?不是。长有长的原因。现在有的报社实行了责任制,对记者规定了任务和指标,每月必须见报多少字。超指标者有奖,完不成指标者无奖。为了完成任务,记者们只好在  相似文献   

15.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16.
一张面向老龄人的报纸,如何才能赢得读者,我们的做法是强化服务意识。 从形式上看,文章短小是老年人的需要,但是没有服务意识的支配,文章就很难短得下来。编辑愿意编长稿,觉得省事又省力;记者愿意写长稿,觉得有利又扬名。要短就要精心编写、反复推敲,这往往要多付出几倍的力气。例如我们创办的“心理咨询”专栏,文章限制到500字以内,而一版的“滴水潭”则限制为200字,这些文章还要求有观点、有新意,作者、编辑  相似文献   

17.
眼下,不少读者埋怨报纸上的文章太长,信息量太少。有些报社的领导对自己的报纸也望“长”兴叹,大摇其头。写短文、刹长风的呼吁已非一日,然而新闻写作的长风却日甚一日。比如,有的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动辄七八千字甚至上万字,一个版登不下,还要“下转第×版”,洋洋洒洒,既长且空,令人难以卒读。那么,有些记者、作者为何喜“长”不喜“短”?难道他们甘愿既耗费时间又浪费笔墨去制造长而空的文字吗?不是。长有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西受众心理比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作家柯克比较英美报刊早期写作时幽默的写道:“在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采集新闻,然后向读者大肆宣扬,而在英国,他们得到新闻后,尽可能心平气和把它传给读者。因此,美国报纸上尽量用大字标题,粗体字和双栏载,而英国报纸则用小标题,充满了安定、高尚的气氛。”他解释这个原因时说:“英国报纸的对象就是那些坐在俱乐部安静的角落里的人,他们用糖缸支撑着报纸,一边慢慢吃早餐,一边阅读,或是在皮椅中快睡着的退休银行家,或是坐在青藤架下柳条椅中的乡村教师。美国报纸的读者都是那些在咋嗓作响的地铁快车上紧握着环把的人…  相似文献   

19.
“霜降种麦,不消问得”——这句农谚世代流传,妇孺皆知,原因大抵在于通俗明了,朗朗上口.这对于我们的报纸宣传不无借鉴价值. 新闻宣传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信息,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就象产品归宿于商品一样合乎逻辑.产品变成商品必经流通环节,新闻宣传的效果则建立在读者愿意看、能接受的基础之上。作为四级党报中最基层的县市报纸,面对的多是热汗淋漓的工农群众和基层干部,离开了“通俗”二字就无从谈起.故作  相似文献   

20.
“主角”要有主角的魅力杨步才报纸要让消息唱主角,我双手赞成。但如果我们仅仅把“主角”二字理解为报纸上的消息必须要有足够的量,必须占有高比例的份额,那是远远不够的。有时报纸上的消息篇数并不少,但在读者的眼中,它们未必就成了“主角”。要让读者心甘情愿地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