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世纪初,蒙古国建立,其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这三次西征把中亚地区纳入到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之中,使得东方文化借助于战争的手段传播到了西方,同时也使西方的文化东传,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工匠成为文化交流的主体,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蒙古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西征对欧洲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西方侵略者的殖民扩张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本文拟从西征给西方带去的技术、文化、思想的转变,落实到四大发明的传人、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黄祸论等方面来一一论述其对西方后来的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古军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炮和其他武器,首先流传到交战的国家和地区,而后又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蒙古军三次西征,以骑兵快速突击之长,运用先进的攻城火炮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对东西方交往,特别是火器的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阿拉伯人获得了蒙军使用的火器,仿制成阿拉伯人使用的木质火炮--摩得法.摩得法"出世"之后便以传奇的"身份"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8,(5):35-39
察哈尔部前身即成吉思汗贴身护卫军"怯薛"。"怯薛"最初由成吉思汗身边为数不多的侍卫亲兵组成,到成吉思汗西征时,"怯薛"已扩充到万人,成为成吉思汗身边的"中央万户"。怯薛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横扫了中亚诸国及古俄罗斯诸公国,将古俄罗斯的版图纳入蒙古帝国的统治区域,最终打通了亚欧两洲的陆路交通线,对推动东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6.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7.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红军西征与党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6年5月,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打退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争取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推动全国性抗日运动的发展,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开拓宁夏革命局面,创造新的根据地,党中央决定组建西方野战军,向甘肃、宁夏进军,进行西征战役。 西方野战军西征开始,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于1936年5月24日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指导西征中的民族工作。“我红军目前向西行动,所经甘、宁两省地区有着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西征是对中国西部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晚清特殊的国情,使就地发展西北农业经济成为左宗棠争取西征胜利的首要选择。历史证明,左宗棠西征极大地促进了晚清西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以史为鉴,考察左宗棠西征对发展西北农业经济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区研究     
<正>主持人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苏区反"围剿"失败后作出的被动回应。长征作为一次战略大转移,中共中央在出发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比如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派出了红六军团前往江西、湖南、贵州等地探路,开始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井冈山大学陈钢教授的《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定位》研究了红六军团西征所遭遇到的困难和从中体现出来的红军革命精神。红军长征由红一、二、四方面军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重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其他红军长征研究不够。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振平教授的《红  相似文献   

11.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蒙元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蒙古在三次西征中横跨欧亚的广袤地域,实现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使蒙元文化在扩张中形成了其独特历史地位,蕴育了具有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新兴的蒙古帝国先后发动三次西征。蒙古的西征一直打到地中海沿岸,其对伊斯兰世界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蒙古军的暴力破坏下,短短数年一大批城市变成废墟,同时伊斯兰的哈里发教廷亦遭摧毁。然而,在伊斯兰教临近灭亡的边缘时,却得以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金帐汗国纷纷伊斯兰化,同时,伊斯兰教在中国亦得到长足发展。整个13世纪可以说是伊斯兰教在其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作为当下西方社会不容忽视的一种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诞生与当时西方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乃至工业革命等各领域的重大变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8世纪后半叶以来,女性主义运动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从第一次浪潮追求权利平等,到第二次浪潮抨击父权社会,再到第三次浪潮开始尊重两性以及女性间的差异,每一次浪潮中女性主义者们都为了实现自身诉求而展开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女性主义三次浪潮本身都存在着无法突破的理论桎梏和实践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提法、说法妇孺皆知。查地图,从江西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到陕北连一万华里都不到,又为什么叫两万五千里长征呢?原来,长征的主体并不仅仅指中央红军,它还包括方志敏、寻淮洲、粟裕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贺龙、任粥时、萧克、关向应等指挥的红二、六军团的西征;红四方面军的西征,程子华、吴焕先领导的红十五军的西征。其全部战斗历程总长约为两万五千华里。这样,长征从时间上看,按传统认识,便是三个阶段,而笔者认为还应有一个第四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左”倾路线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了困境,党中…  相似文献   

16.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了解除清军对天京和安庆的军事围攻,太平军三次采用了"围魏救赵"战略第一次是奇袭杭州,以解京围,战略得当,计划周密,将领齐心配合,取得成功;第二次是西征武汉,解救安庆,主要将领战略思想不统一,各军配合失当而失利;第三次是"进北攻南",冀解京围,由于战略运用失误,战略意图完全为清军掌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  相似文献   

17.
刘锦棠西征胜利的原因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锦棠率领西征军西征新疆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获得了包括新疆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西征军严格的军纪,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及他们追求功利的目标,左宗棠正确的组织与协调,刘锦棠在指挥上的机动灵活与果断决策在及运动上的身先士卒,近代武器的大量使用,均是西征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原因,而关陇平定则是出征新疆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师大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胡大浚同志的《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该文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岑参的两首“西征”诗,即《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并不是闻一多先生说的“天宝十三载冬破播仙之作”,而是为“征讨越境西侵的回纥”而作。几十年来,凡论及岑参“西征”诗者,大部分都受闻一多先生上述说法的影响,以致对“西征”诗的地名、本义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质疑》通过对“西征”诗地名的辨析,试图推翻这个旧说,这对深  相似文献   

19.
岑嘉州现存三百九十多首诗中,有两首著名的“西征”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关于这两诗所写“西征”的背景,历来说法不  相似文献   

20.
靖港之战发生在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战役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立即派兵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到1854年初,西征军已先后攻克九江、安庆、汉口、汉阳,并进围武昌,控制了苏皖鄂部分地区。为了从南面拱卫长江中游重镇,阻止两广、福建乃至云贵清军从背后攻击武汉,太平军先后两次发动了入湘之役。第一次入湘之役发生在1854年2月中旬,太平军从武汉沿水路向湖南进军。当此之时,曾国藩湘军屯驻长沙,湘北一带主要是清绿营巡防兵勇。太平军进军相当顺利,不到半个月,就攻占了岳州、湘阴、靖港、新康、沱市等湘北重镇,并一度攻克宁乡,进入湘中地区。但此次入湘太平军兵力不厚,在宁乡歼敌后闻湘军大队将至即主动撤离,退回湖北。湘北一带又复为湘军占领,湘军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