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2.
“自然”,教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 教师问:“你们头上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头上是天花板。” 教师又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 学生答:“椽子。” “椽子上面呢?”  相似文献   

3.
所谓“点拨” ,就是点明要点、拨正思路、启迪想象、规范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 ,“拨动”学生的思维 ,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 ,拨正思维的方法。课堂点拨有以下四种方法可循。一是铺垫点拨。教学时遇到坡度陡、难度大的问题时采用铺垫辟路方法 ,在学生的思维通路上筑上一些台阶 ,变陡坡为慢坡 ,使学生的思维顺序稍作变通 ,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难点 ,解决问题。拿《七根火柴》来说 ,要提问 :“无名战士身上体现了革命者哪些精神 ?”用铺垫的方法点拨 ,首先问 :“文章叙述了怎样的情节 ?”很快有学生答 :“阴冷潮湿的…  相似文献   

4.
从思维的深刻性来看,问答式教学大多教师随口问,学生信口答,像“文天祥被捕,敌人让他做大官,他答没答应?”所问大多是选择问、是非问;像“闻一多怒对……”,“生:国民党的手枪”,一般教师问上句,学生接下句;像“他有两句著名的诗,这两句诗是?”所问问题大多不具有思考的价值,无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美术课堂里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首先示范或欣赏范画后提问最多的话就是:“这幅作品好看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答“喜欢”。教师又问:“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2、语言的模式化。多年来,“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语言成了模式。学…  相似文献   

7.
张敏 《江西教育》2000,(11):36-37
一 认识基本句式。    “汉语拼音”和“看图拼音识字”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我们可利用插图,及早起步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何为完整句。教师只要重点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 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 ?”“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指出回答“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其他学生也仿照说。教学“ p”时 ,教师又指插图问:“小男孩在…  相似文献   

8.
沈小英 《教学月刊》2006,(11):24-25
问题教学是初中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能回答问题固然是能力的体现,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常常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关心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这种“生从师问”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很难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可实行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师明确的理答,是对学生学习的表态;教师点拨性理答,是对教学深入的导向;教师赞美性理答,是对学生学习的升华……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七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理答的策略?巧用发展陛理答。实践证明,在这么多理答方式中,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我们将发展性理答再细化,分为追问、探问、转问、反问等。  相似文献   

10.
有句话叫“童言无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上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傻问题、怪想法”,弄得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甚至尴尬。有的教师借提问离教学内容太远而置若罔闻;有的教师干脆付之以笑“傻头傻脑”,而有问不答;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在扰乱课堂,而责骂学生;往往使提问的学生感到失望。甚至质疑自己,“老师,我说错了吗”?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傻问题、怪想法”,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既不能回避问题,敷衍了  相似文献   

11.
大班?小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问:“班小一点不是更好吗?”教师反问:“班小有什么好处?”学者答:“班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是更多吗?”教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不是少了吗?”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真理: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发现学习不直接呈现学习结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实验、探索、思考,己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及规律”,即结论或结果。它强调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课改的深入,其优越性与重要性已为广大教师认同,并广泛运用。但因对发现学习缺乏足够认识,教学中常出现以下误区,需要我们转变认识,正确实践。误区一:以“部分”代“全体”教学中常可看到这一情形: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随后交流中,一旦学生答对教师所需结果,教师就问:“同意他们组的发现吗?”学生则一致回答“同意”,随…  相似文献   

13.
趣味游戏     
猜一猜有位画家画了一只狗,要大家猜一个字。小朋友们议论开了,其中一个人说:“我猜中了!”画家问他猜的什么字,连问几声他都不回答,画家连忙把奖品给了他。小朋友,你猜出是什么字了吗?“海南”连世界请你从“海”字出发,到“南”字结束,填出世界上6个国名。图中每一横行里都写  相似文献   

14.
也谈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常有这种情况:教师问:“是不是”,学生答“是”;教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这种提问,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无效益。因为这种提问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15.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色》,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这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危险的程度一句比一句深。”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  相似文献   

16.
听浙江来宁教师倪丽芬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下面简介倪老师教小学地理《云贵高原》的情况,和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铃声刚落,师生相互问好后,倪老师和蔼问道:“前几天同学们捐钱干什么?”一学生答:“慰问老山前线的英雄叔叔”.“对,那么老山在什么地方呢?”又一个男学生回答:“在云贵高原”.“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云贵高原’.”(教师板书“云贵高原”.)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接着,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然后引导学生看祖国政区图,认识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教师提问:“云贵高原位于祖国什么地方?包括哪几个省?‘学生答:“在祖国的西南,包括云南、贵州两省”.教师手指地图:“云贵高原位  相似文献   

17.
问 :在我的无声无息中 ,这个声音是怎么回事 ?答 :……问 :在我的纷乱嘈杂中 ,这沉寂是怎么回事 ?答 :……问 :谁在这儿 ?这个陌生人是哪一类的人 ?答 :……问 :谁讲过话了 ?谁叫喊了 ?谁用叛徒的双手紧紧地扼住了我的脖子 ?答 :……问 :这是那滞留的日子 ?这是场所 ?答 :……问 :请回答 !无论如何请回答 !无论如何请回答我 !……答 :……  ———《停滞不前的日子·悲怆的对话之三》【解读】本诗的组诗标题———“停滞不前的日子”、“悲怆的对话”———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对我们理解本诗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且两者之间有着…  相似文献   

18.
“谁有不同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时 ,教师这样问。“谁有补充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时 ,教师这样问。“谁还想再说说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这样问。以上引用的三句教师用语 ,是一位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这虽然是简单的三句话 ,却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评价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作用可大啦 !新上岗的老师看了这三句教学用语 ,难道会没有感触吗 ?你们刚走上工作岗位 ,很有必要考虑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这里 ,借鉴前几届中师毕业…  相似文献   

19.
答解题问     
问:中学的国文教学需要预习吗? (东北张定中等问)答:在“东北教育”第四卷第一期上发表了白晓天先生的一篇“预习和听写问题”的文章,其中提出“学生需要预习吗?”白晓天先生回答说:“我逢到教中学国文的老师们,都主张要预习;可是我今天大胆的说一句:‘不必要!’”,由此而引起了许多人在该刊四卷三期上对这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不过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东北读者张定中等就写信来问本刊,要求本刊回答,现在试作解答于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今的数学课上教师往往喜欢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不失为一件利举。但片面的理解“轻结果、重过程”也会带来弊端。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课标本第二册“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时,这样教学:出示挂图,图中小猴有28块糖果,小猪有11块糖果。师问:谁比谁的糖果多得多?(生回答:小猴的比小猪的多得多)师又问:你是怎么想的?一生说:小猴有一大堆,小猪只有一点点。又有一生说:图上说小猴有28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