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最近听了很多课,坐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课听完后印象不深,甚至留下一堆的遗憾,而有的课听完后会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前几天有幸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历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1l节课,感触很深,其中《借生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7日下午,一位颇有名气的特级教师赵先生在北京十二中(市重点)"借"高二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堂"研究课".听课的来自全国各地,大约有五六十人.笔者借"地主"之便,也凑热闹去听了一回."研究课"要研究的课题大概是语文教学改革、贯彻"新课标"之类.真是不听不看不知道,一听一看吓一跳:还有这样怪味儿的课!鉴于此种"研究课"影响之广泛,很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下面就事论事,仅就这一节课(实际上了66分钟)说"一点"感受.至于赵先生的整体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业绩,笔者知之不多,不敢妄加评议.  相似文献   

3.
观课观什么     
我们想纠正“听课”这一说法,而改用“观课”或“看课“一词”。因为听可以不包含观,而观却包含听。今天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实际上并不只是动用我们的听党,仅仅听教师或者学生说话,而是要动用我们所有的感官,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的构造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听了华应龙老师讲“圆的认识”一课。他的课前准备“借橡皮”一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5.
我曾有幸观摩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整篇课的教学,当时我深深地为他的大胆取舍、巧妙设计所吸引。时隔一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王老师的设计一用。于是我找来王老师的上课录像,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直至每一句话、每一  相似文献   

6.
关注科学课中的“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听了十节比赛课,看了些不错的课,也看了些不太成熟的课,这里谈谈我感受较深的儿个“细节”。  相似文献   

7.
在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二的外侄来到我家,要向我借20本书。他说:“学校要评示范校,为了凑齐图书馆藏书的数目,班主任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20本书到学校,不要教学参考书之类的,只要文学、自然等类的图书。”我顺便问他:“你们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吗?”他说:“我们很少去,因为老师不鼓励我们借澡外书,认为看课外书耽误学习。父母也不许我看跟教科书无关的书。”作为语文老师,我听后当然觉得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上午,我又去听了一节我校教师准备与省外一位名师同台“同课异构”的试教课,这位教师很卖劲,该课已经试教了4次,教学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8遍,不可谓不用心。但课听下来,总有一种别扭感,究竟“别扭”在哪里呢?就是课堂上教师的话语“轰炸”太过“猛烈”,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已经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10.
每日三问     
老实说,今日大多数教师都太忙了,没有反思的时间,缺乏思考的习惯。课上完了,作业批完了,伸个懒腰,也就结束了;听张三的课,听李四的课,一百个可能是大同小异;听王五讲,听赵六讲,听来听去也差不多。教师整天忙——嘴忙,手忙,眼也忙,惟独脑子不太忙。这现象太平常,又太不正常了!曾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做一个好的老师,也需“每日三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验区的教师正努力贯彻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非实验区的教师该如何用课标中的新理念对“老教材”实施教学,以便做好与新课程接轨的准备,已经成为一个亟须思考与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八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暨省级实验区基地校课改现场研讨会,听了来自非实验区的一位教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五册)一课后,颇有感想,请先看如下几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听了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上没有见到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甚至时下颇为流行的小组讨论在课中也极为罕见,一节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课,却环环相扣,始终真正关注着学生,紧紧抓住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听完课后,借用一句话就是:回味有点甜。请看下面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五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课。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制作了课件。上课后,教师首先在屏幕上投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然后说:“福娃们和我们一道复习,你喜欢哪个福娃,就点击哪个福娃,看福娃们出的题目你能否顺利地解决。”于是学生们点击自己喜欢的形象,一道道题目随即出现在屏幕上。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听评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发现,相当一部分执教者在教故事性课文时,十分注重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有的虽不是故事体裁,本文也姑且称作故事)中的人物与内容,如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幻灯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等,可就是不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他们明显地忽视了思品课中“知”(道德认识等)的教学。如果仅有一部分教师教出如此一些“不得法”之课,我们也许不必小题大做,问题在于我们一些听评课的同志对此竟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种课上得很好,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节借班上的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课题是《一株紫丁香》。在肯定这节课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始终忘不了其中发生的一段不大不小的“插曲”,一件令执教者显得“尴尬”、令观摩者略感“遗憾”的“偶发”事件,一件值得教研人员和课任教师研究和解决的“头疼”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军 《江苏教育》2007,(3):58-58
离上课还有10分钟。我正在办公室反复斟酌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这时.班长走了进来,“老师,今天的语文课,能否向你借10分钟?”“借10分钟?”我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不知道该选谁去.想利用这节课一点时间让大家推荐一下。”原来是这样.尽管我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已安排好了,时间紧,要教的内容可不少。但望着他那充满期待的眼光,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宋运来 《福建教育》2005,(7A):27-28
笔者有幸听一位年轻教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该教师对课文中“央求”一词的处理,引起了我的关注。文中身患重病的母亲“央求”双腿瘫痪对生活无望的儿子去看菊花,以唤醒儿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以谜语、故事导入。学生很喜欢猜谜,也愿意听故事,以谜语或故事做“诱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感悟“叶子”和“人”的相似之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谜语导入: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小时四条腿走路,大时两条幄走路,老时三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19.
徐荣芝 《山东教育》2011,(12):18-19
一天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都在打乒乓球。我也想活动一下,于是走到学生跟前.可他们说已经没有球了。这时,我看到学生森森拿着球站在不远处。就对另一个学生说:“你去借森森的球用一下。”那学生去了,但很快回来说:“老师,他不借。”“你没说是老师用吗?”“说了,他还是不给。”听了学生的述说之后,  相似文献   

20.
有时会听到教师之间这样的对话:“今天想去听你的课。”“哦,下次吧,今天我讲试卷。”言下之意,讲评课不便听,听了也没啥收获。而且,我们有时也会听到学生的怨言:“真枯燥,又是讲卷子。”看来,讲评课还真不好上。然而,讲评课又是每位教师都会接触到的一种课型,况且还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的最好时机。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讲评课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教学体会,旨在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