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及民国初所修的安徽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演剧的具体事象及活动详情。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演剧史以及江淮区域民间戏剧文化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选出部分来加以考释;并谈谈我对它们的初步认识。一、旧时安徽民间演剧活动时序、事象从史料记载看,旧时安徽民间演剧已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之中,特定的民间节日或民间宗教仪式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时日,往往都有与民俗典仪结合一体的大众化的演剧活动。我们将这种演剧活动按时序或俗信事象出现的先后列为下表,以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黄爱华 《文化遗产》2010,(2):95-104
明清乡村演剧,多实行定额戏资制度,乡民常常以人丁或财产数目为依据,按丁口或按财产支出固定数额资金,共同举办演剧。定额戏资体制具有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等特点,乃民间演剧保持稳定的重要戏资体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蝗灾与戏剧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清代宫内演剧之盛为历代所不及,戏剧成为宫内诸多娱乐文化的主体,是宫廷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宫内演剧与民间演剧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内演剧不可避免地带有宫廷文化的意味。这种宫廷文化意味,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功能上的礼仪性质、表演上的尽善尽美和形式上的皇家气派。一、 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宫内演剧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在一些“大戏”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大戏,内容乏味,有的一本长达240出,演完一本要十几个昼夜,经常是许多台同时开演,除了喜庆热闹之外,没有多少戏剧味儿。有些大戏是据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东汉延熹五年(162)白水仓颉庙建立,标志着仓颉崇拜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全国现存纪念仓颉的16处庙宇中,白水仓颉庙是目前所知建立最早且唯一有戏台的庙宇。东西戏台位于庙三门两侧,是一对并台式戏楼。当地人将其形成缘由归结附会于仓颉"四目"之独异样貌,根本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伴随庙会日益盛大而来的戏曲演出繁盛。在神人同乐观念驱使下,每年定期赛社逐渐形成了谷雨祭祀演剧以及独特的对台戏演出习俗,这再次证明民间信仰是民间祭祀演剧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田雯 《文化遗产》2016,(5):136-144
清代宫廷演剧是历代宫廷演剧的高潮,清代宫廷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带来了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在清代宫廷演剧中,一般由总管、首领、教习担任着导演的部分职能,此外,深谙戏曲之道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时而兼任导演一职。因为宫廷戏曲是一种以形式取胜的特殊样式演剧,它追求的是辉煌绚烂的皇家气象,故而在导演艺术方面也呈现出与民间演剧迥然有异的特点,装扮的设计、砌末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都力求奢华。这虽然与讲求虚拟性、写意性的古代戏曲精神有所背离,但是它确实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在导演艺术方面对于后世的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易红霞 《文化遗产》2010,(1):26-31,57
不同的文化空间造就不同的演剧场合,不同的演剧场合具有不同的演剧功能,对剧目、演员和表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造就不同的演剧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这三大演剧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粤剧的三大生存文化空间,成为广东粤剧的基本生存格局。城市演剧倾向艺术表达,乡村演剧注重民风民俗,海外演剧强调文化认同。无论如何,只要各自的演剧功能还在,粤剧就还将在这三大空间里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  相似文献   

10.
宋俊华  黄纯 《文化遗产》2013,(4):58-67,158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演剧空间从纯商业性的戏院转变为商业性、专业性和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其二,城市演剧淡化了传统的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目,大大突出了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其三,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演剧格局,形成了以商业演出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其四,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的演出形态、传承方式和文化生态,形成了新的演剧业态。民国时期广州的市政建设,改变了广州演剧的原有业态和历史进程,开启了近代政府干预演剧活动的先例。  相似文献   

11.
王虹 《兰台世界》2020,(3):154-157
在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方志所载演剧史料的研究,探索方志中所载演剧史料的价值:一是以史为鉴,从方志中搜集演剧史料以补充戏曲研究领域的空白;二是以点带面,采用跨学科视角,运用戏曲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理论研究演剧史料;三是现实意义,将方志中记载的演剧史料进行分析,有效运用到现代学术中,成为戏曲学术界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戴云 《文化遗产》2015,(3):69-76,158
南府作为清内廷演剧和演乐的重要机构,从成立到改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南府成立后,在内廷编演了大量戏曲。至今,部分南府剧本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等图书馆之中。南府时代,正是民间地方戏勃兴的时代,民间戏曲中的纷繁腔调,也影响到宫廷戏曲。从现存南府剧本所标注的声腔可以看出,南府演剧主要以昆腔和弋腔为主,但是,也有吹腔、四平调、弦索调、梆子腔、秧歌、侉腔、秦腔等杂入其中。以往,研究者以南府《旨意档》为根据,认为记录侉腔最早的文献是在嘉庆七年(1802)。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清宫剧本后发现,乾隆年间搬演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侉戏"或"侉腔"这样的词语。由此,可将侉腔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内廷演剧的意义,主要不是他们为市场"生产"了什么新的产品,而在于他们作为社会资产的最大拥有者,在"演剧消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于他们对于整个演剧市场的存在与拓展中所承担的功能。其意义不在于具体的创作与创新,而主要在于这种介入对于整个社会的号召性影响。皇家的一举一动,代表一个政府的行为,对于演剧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居于市场最高端的这个阶层,对于演剧史的意义,便是其巨大号召力、影响力,会影响整个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建设的基础,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直接影响着城市演剧的形态与品格,对传统演剧传承与创新只有走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传统演剧只有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演剧,这是建构现代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馗 《文化遗产》2010,(3):16-32,38,157
北京精忠庙梨园会馆是清代在京的梨园行会组织。现存碑刻文献中记录了从康熙以降三百年来的重要班社,特别是《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完整地呈现了乾隆五十年前后京都梨园的实际状貌。宫廷演剧机构和基层戏园在碑文中的出现,展现了其时逐渐松动的班社等级关系和戏班正在蓬勃发展的商业化趋向。特别是京都两处梨园行会的建制,呈现了官班和民间班社的分立,造就了京都梨园戏曲文化生态的独特面貌。而在基层演剧中,腔分雅、乱;部分文、武;伶分大、小;技分色、艺;戏分日、夜,这些剧坛风尚,既是基层审美的流露,也是自主的商业演剧的必然发展。从京都剧坛的全貌而言,基于内廷演剧和城市演剧的本质差别,戏曲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保守"与"革新"的趋向,在京城复杂的文化空间中,不同身份、族群的审美取向得以呈显,由此也形成了对不同戏剧品类的维护与发展,其背后的艺术规律至今对中国戏曲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州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歌舞演剧、戏场、演剧组织、社会评论、粤剧戏神华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戏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正>抗敌演剧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演剧方式进行抗日宣传的文艺团体,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宣传队",1938年8月组建于武昌。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在民族危亡关头,为动员全民抗战,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政治部,周恩来代表中共出任政治部副部长。同年4月,政治部  相似文献   

18.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丹凤龙驹寨船帮会馆,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存"花戏楼"异常精美,与安徽亳州花戏楼交相辉映。本文基于现存碑刻及相关文献记述,进而论述龙驹寨商业集散中心的兴起及船帮会馆的创建,并对于祀神进行了详细考辨,得出所祀神灵为"杨泗将军"而非一般所说的"宋帝赵昺"。另外,对于明确记载船帮会馆演剧的四则资料,从班社、演员、剧目及剧种归属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充实了清代商洛地区的演剧史料。  相似文献   

20.
《新演剧》是抗战时期著名进步戏剧期刊,是戏剧史和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地探索《新演剧》的出版背景、出版概述、出版特征,对研究抗战时期戏剧活动的发展情况和文艺界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