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读书时,有位社会学的老师曾征求我的意见,说暑假想带学生到上海去作“社会参观”,并说有的学生想参观中国的大学生宿舍,因为他们听说中国大学生的住宿生活是由学校组织管理的,觉得好奇。我说暑假里学生都放假了,看不到什么的。老师又说,有的学生想参观上海的居委会,因为日本没有这种基层行政组织,还有的学生提出来想参观中国的市政府,因为他们听说中国的市政府里是没有市民的,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斟酌了一下说,参观居委会的主意不错。参观市政府?这可不比看戏,恐怕是出钱也不行的。总算在这一点上,外国人不会比我们更有特权。可是,回…  相似文献   

2.
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我写的《谈谈宣传性现象》一文,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和探讨。宣传性现象不等同于假象有的同志说:你提出来的“宣传性现象”确实有,可那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假象”吗?何必再搞这么一个新的概念标新立异?我要说:“宣传性现象”和“假象”这两个概念不是等同的。假象和宣传性现象之间至少  相似文献   

3.
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我写的《谈谈宣传性现象》一文,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和探讨。宣传性现象不等同于假象有的同志说:你提出来的“宣传性现象”确实有,可那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假象”吗?何必再搞这么一个新的概念标新立异? 我要说:“宣传性现象”和“假象”这两个概念不是等同的。假象和宣传性现象之间至少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吉利画和字,我小时看见人们在门窗上贴“福”字都是正着贴的,现在时兴倒着贴。我向人请教他们为什么倒着贴,答曰:“现在人家都这样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挺纳闷,那不明明是把“福”像倒脏水一样倒掉了,或是把“福”打倒了吗?这不等于说一个好朋友到你家来,正着走不行,非要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两只手走路才能进你的家门吗?这可能吗?这样,你虽心想吉利,实际却是大不吉利呀!这件事很小,但是它却反映了我们有的人在思维上的误区。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听从一些歪理去做一些…  相似文献   

6.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7.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是读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物的一种评价。你说冤枉吗?我们这些“生产”书报刊的“老总”们,心里最清楚:读者的评说是公正的。有错与无错,是辩证的统一。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很难要求一部书,一张报,一丁点儿差错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有错是绝对的,无错是相对的。但是,担负着生产精神产品的报刊社,可不能用“差错难免论”来搪塞读者,宽慰自己。眼下的事实是,读者——“上帝”一面在强烈呼吁报刊上消灭差错,为他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而另一方面天天“生产”书  相似文献   

8.
粤方言是不分“吗”“呢”的,对普通话而言,这是不足,是缺点。可是有些“星星”把这不足这缺点带入了各种传媒,本来“吗”说得好好的人,也有的效起颦来,结果弄得节目主持人不会说“吗”了,大清的太后、格格也不会说“吗”了。典型的疑问代词,也就是“吗”“呢”这老哥俩。要说区别也简单:句中有疑问词时,有“还是”时,就用“呢”;其它的,就用“吗”。例如:  相似文献   

9.
北宋赵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一次,他看了几个画家的《孔雀飞落》图,连声说:“画错了,画错了!”画家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哪里?赵佶说:“孔雀飞落,左脚先着地。可你们把它画成先着右脚,这不错了吗?”众人听了,都很惊服赵佶的观察入微。  相似文献   

10.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11.
在主持人节目“金话筒”奖评选的时候,评委们常会遇到一个困惑,即谈话类节目与其他各类节目之间的界限不太清楚。参加谈话组的评委说:这一档不属于新闻类吗?那一档不是服务类吗?确实,把它们归到新闻、服务类里面去同  相似文献   

12.
临终细节     
病房里,一位重症肝炎病人突然出现烦躁,言语不清。医生迅速地做出了判断,抢救开始了。护士小姐们有的抽血送化验,有的挂吊瓶、排输液管里的空气,有的测脉搏、心率和血压。30分钟后,病人稍有清醒,用细弱的声音说:“疼。”欲用连着输液管的手指向自己,被一旁的护士制止了。医生按了按他的脐周,问:“是这里吗?”病人摇摇头。又轻轻按了按上腹,病人立刻痛苦地屏住了呼吸。药物不断被调整着。1小时后,病人对正在往点滴瓶子里加药的护士说:“我想见我的老伴儿。”护士说:“您家里人一会儿就  相似文献   

13.
甲:我看报,多次遇到‘二二得五’的荒唐语。乙:不会吧!报纸都是经过秀才们精心推敲严格把关的,还会有错? 甲:你大概不看报。乙:我也常看报,怎么没这感觉? 甲:那你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乙:啊?我进幼儿园了?空口无凭,你能举几个实例吗? 甲:你听这话对不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二百七十四个乡镇有二百六十四个成立过苏维埃政权,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假’(一九九二年五月六日西安晚报一版》井冈山万众争看‘毛泽东’——市话赴赣演出纪实》)。乙:好象没啥不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5.
<正>“敢问您平时在家穿什么型的内裤?”徐熙娣(小s)问“我在家在外面都穿一样的内裤”连战回答“是四角的吗?”“对”“会比较高腰的吗?”“蛮高的”这是2004年3月3日台湾中天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中小S与嘉宾连战关于“内裤”问题的对话。创办于2004 年1月5日的这档娱乐节目从一开始就处在舆论的浪尖上,有人说“它成功的秘诀就是低俗”。第一期嘉宾李敖主动拿自己开玩笑:“我可是包了成人尿布外加三片卫生棉才来的”。不谈嘉宾的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下基层采访中,耳闻目睹不少埋头苦干的同志,他们任劳任怨,忘我劳动,甘做一颗“螺丝钉”。我挥笔讴歌这种“老黄牛”精神。但有些同志对此非议:现在是八十年代,不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要提倡开拓型的改革家,鼓吹开拓精神。这使我感到惆怅:开拓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矛盾的吗?“老黄牛”精神真的不再提倡了吗? 四川读者高北通  相似文献   

17.
“皮”“毛”之理简单吗?谈起“皮”与“毛”之关系,似乎人人都知道,甚至连一年级的孩童也能说出个一二三,不能说不简单。说起报纸的质量及广告收入的关系,似乎每个报人也都非常清楚。报纸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报纸自身的质量,它在“皮”“毛”关系中扮演着“皮”的角色。而作为报纸之广告收入的大小及增幅的高低,基本上取决于这张“皮”之质量好坏。质量好的皮,自然“毛”扎得又深又壮,长得又厚又密又好看;皮质不好,“毛”自然很难长好,或斑斑点点,让人想起阿 Q 的忌“亮”忌“光”的脑袋;或又黄又稀,病态十足,让人想起“马瘦毛长”。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劳模,并随省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南方去参观学习。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开始同行的劳模们总以为我是“带队干部”。因为他们不管男女衣着都是那么地朴素相象,独我一天一样地换;他们无论老少的脸上都是黄黄的本色,我却将自己的一张小脸抹得红红白白,跟广大劳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后来熟识了,不再受“排斥”,可他们仍坚持说我“不像”。我被说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不像?不像谁?”难道有人为劳模画了图影,像了才能当,不像就不能当?  相似文献   

19.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20.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