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景观社会评论[法]居伊·德波著,粱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引言阅读德波关于景观批判的两个文本(《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很容易产生双重的感受。一方面是在读历史。居伊·德波(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他的《景观社会》出版于1967年,该著堪称情境主义国际进行文化革命的理论纲领,按照德波自己所  相似文献   

2.
奇观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所著的《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在德波看来,奇观(或译景观)就是指商品已经占领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脑白金在中国市场长盛不衰,畅销多年,实属保健品市场的一大奇观。本文试图运用居伊·德波的奇观理论,对脑白金的广告奇观和消费奇观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技术和资本力量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景观,其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模式和视觉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网络直播带货更是2020年的最大"风口"。本文基于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视角,探讨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作为一种景观呈现形式,如何加剧了景观的弥散与渗透,其火爆背后的表层和深层逻辑如何,技术支撑和资本运作下网络直播如何塑造景观以"迷惑"受众产生消费。  相似文献   

5.
信息社会中的网络、电视、电影和出版业等大众媒介在当今世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直接存在的一切都是表象。大众媒介承担大众媒介展现的工具,在一个景观的构建世界中,大众媒体的发展变化对的社会景观的塑造有何意义,本身如何与他物共存于景观之中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被媒介生产的各种景观包围,而由传播技术进步推动形成的新的媒介形态更加剧了景观的弥散与渗透,网络直播就是这其中最新的景观之一。本文从德波的景观理论出发,批判性地分析了网络直播作为景观与反景观的二重性,探讨了网络直播对人与人、人与社群、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改写,展现了这一媒介景观的多维面向。  相似文献   

7.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两本书将人们的视野由马克思的商品社会引入更加异化的景观社会,前一本书对景观社会进行了宏观的思辨分析,后一本书则以激进的批评方式告知人们一点:景观社会的触角已经伸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消极影响也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认知与思考的能力;但两本书均未对"少数人"是如何构建景观社会的问题进行微观分析。本文则是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依据叙述者、叙述功能、叙述接受者的闭合脉络分析媒介景观的构建,以期清楚的知道景观社会如何与现实社会分离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王国。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前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然而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这种现象却越来越直观。近几年,以青春为卖点的影片充斥荧屏,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将"集中的景观"演绎的淋漓尽致。从表面上看,观众似乎获得了集体回忆的快感,获得了更加有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它不仅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居伊·德波景观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视觉文化时代下中国青春片的症结,寻求阻止景观入侵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奇幻森林》的视觉奇观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青年记者》2016,(29):58-59
“奇观电影”与《奇幻森林》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奇观(spec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经验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① 这是居伊·德波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奇观”一词的阐释,即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同时也指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德波这里,景观显然是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式,他的存在由表象支撑,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但同时奇观又是以影像为中介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奇观不能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已经是物化了的世界观”.②德波阐释了“奇观”以及“奇观社会”的基本雏态是“不同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并且能够作为“中介”而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消费社会符号消费盛行的视角下出发,研究商业橱窗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所呈现的内容和符号意象,并将之与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相结合做了一定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杨皓 《东南传播》2022,(1):41-43
电影《双子杀手》以数字影像为表现载体,以景观化的塑造策略建构了影片的叙事功能.笔者将以"数字电影"作为理论指导,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依据,通过对身体景观、技术景观、意义景观的数字影像下的三重景观解构,进一步阐述在电影中如何利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突破,建立了科幻与现实共存的影像空间.深入探索科幻与技术...  相似文献   

12.
"吃播",作为一种近两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逐渐兴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身体来作为个体符号,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本文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分析,聚焦当下"吃播"热背后,个体的身体被吞入媒介景观当中,成为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的背后,带来的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陈泓宇 《视听》2021,(1):81-82
自20世纪60年代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一词后,景观就被学者认为是凸显视觉文化的产物,并用以形容好莱坞的技术主义电影.近年来,好莱坞新锐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了多部既凸显视觉奇观又具有叙事深度的"大片".叙事的成功突围指导着景观电影的变动,未来打动观众的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呈现,更需要叙事的完备.  相似文献   

14.
在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建构的同时,拍客传播也冲决着旧“景观社会”的“超真实”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旧“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发起了挑战.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自发的第二次“情境主义国际”运动,它通过拍客传播建构的“生活情境”打破了旧“景观社会”的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性,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念与现实呈现正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修正.  相似文献   

15.
试析《良友画报》的编辑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今日中国的期刊事业已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即便除去无法准确统计的内部刊物,其总数也已达8000种以上.伴随着如居伊·德波所宣称的"景观社会"的到来,在上海、广州这样重新崛起的都市中,如<外滩画报>、<城市画报>这样的视觉性平面传媒也开始吸引民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视觉文化的颠峰之作,<阿凡达>正在成为影史上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伟大制作,它成功地跨越了审美与科技、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难平沟壑,并获得了极高的美誉度.正如德波(Guy Debord)在其名作<景观社会>开篇所言:"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所有的生活都将自身展现为巨大的景观的积聚",[1]当这种积聚的周期达到顶点的时候,就出现了<阿凡达>这样的跨世之作.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景观"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德波提出,他从批判的角度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解读为"景观社会"。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凯尔纳发展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媒介景观"的概念。本研究以媒介演变的视角对美国大选中的景观呈现进行了回顾。通过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同时代美国大选报道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而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2016年美国大选中出现的新现象。从重视理性到诉诸个性,从严谨稳重到高调发言,从精英操控到民意分权,从新闻主导到舆情反转,新媒体颠覆了美国新闻业一直以来举重若轻的影响力。新当选人高调地同主流传统媒体对抗,显示出新媒体背后强大的民意与号召力,一个走向开放的公共领域似乎正在形成。而在这背后,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结构洞理论是网络结构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可用来发现社会网络中的优势者或中介者。将结构洞理论应用于对知识传播媒介的分析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介绍传统知识传播媒介和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基于结构洞理论对这两种知识传播媒介的知识传播过程进行抽象化对比分析,发现社会化媒体具有"弱中心化"、"冗余关系多"的特点,可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