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中的童年 我是河北人.原籍是河北衡水饶阳县苌刘庄.原来我们那个村叫苌刘庄,因为村比较大。现在就改成两个村了.叫东刘庄和西刘庄.因为后来不回老家.我听说我们那个家的地方应该是西刘庄.原来东刘庄和西刘庄是一个.叫苌刘庄。  相似文献   

2.
周末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问到我的微博地址,我说你百度一下"李俊超"就看到了。于是他打开自己的360浏览器,在搜索框输入"李俊超",然而搜索结果里却没有出现我的微博。我吃了一惊,以为百度又把腾讯微博降权了。但是再仔细看看,  相似文献   

3.
写了几年时评,听得最多的表扬话,是"犀利"二字;报社每天考评,如果评上当天的"好稿",评语也多用"犀利"。听得多了,心里有点发毛——犀利,就是言辞锋利,离"尖刻"不远了,虽然尖刻不好,但写时评谁没有尖刻过几回。今年1月初,一个读者发来短信,说我的时评"体察细致"。这句话,我很爱听,短信在手机里保存了好几天。"体察细致",确实是我的有意追求。大概很多写时评的人都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即论述比较表面化、粗线条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芨藜 《声屏世界》2013,(4):72-72
几个月前,我应邀采写了一篇"重要"的消息《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某区55名"无户头"居民喜领养老金》,说的是某区采取特别措施,让55名没有办第二代身份证或第二代身份证信息有误的居民在春节前高兴地首次领到了养老金。消息见报后,我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有幸获得一条"大鱼",写了一篇高扬主旋律、凸显正面效应的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广角"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的名字和文章比较热络,常常上封面要目,也曾有幸成了其中一期的封面模特儿。我的不少较重要的出版理论文章,都被"广角"网罗。  相似文献   

6.
李玉林 《新闻前哨》2013,(12):25-25
2012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九,也是春节长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这天下午,集团总编辑范长敏转给我一条线索:夷陵区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三万"活动捐了60万元,这位企业家可能还在老家建设水利工程。到了晚上,范总从邮箱传来五六千字的资料,并给我留言:"先做功课,明天一起去采访!"抓紧把资料看了几遍后,我和范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上不了报纸?"这是我以前心中常怀的问号,也是平时经常听到初学新闻写作者发出的抱怨。去年,我有幸作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优秀学员代表到编辑部学习,亲眼目睹编辑老师们专心谨慎的改稿实践,心中的问号有了答案:写稿之前先"三思",再动笔,方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相似文献   

8.
"我有时候路过人艺,看到有几个(外来剧目的)海报在首都剧场外一挂,说实话我觉得挺没面子的。"  相似文献   

9.
《出版史料》编辑让我挑选几幅新创作的国画给杂志做插页,并命我为此写一篇短文。我把短文的标题定为《我画"新逸格"》。 何谓"逸格"?  相似文献   

10.
《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荷赛获奖之后,网上有同行表示对这组照片"看不懂",也有人觉得这是"摆拍"的。我觉得,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时我纯粹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之所以选择用了教室背后那些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玩具做背景,或许是因为,这个画面与我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较像吧,尤其是那个木马。虽然是些冷冰冰的铁艺玩具,却存储了孩子们的童年岁月。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于河北平山北庄村,我村与西柏坡只有一土岸之隔,村民习惯称西柏坡为北岸上。1947年至1949年春,中央在西柏坡时对外称"工校",当时我十四五岁,亲自见证了"工校"在西柏坡期间的点滴小事,现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莹 《记者摇篮》2009,(11):90-90
"不对了!不对了!错了!错了!"一天早晨,主持人这"别样的声音"在我每天必听的一档广播节目中传出,我顿时一惊!接着又传出寻找音频资料的声音,播出又错了,我又是一惊!接着播出的稿件内容与采访录音又接不上茬儿,我更是一惊!一档好端端的广播节目竟如此接连出错,令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相似文献   

13.
"你幸福吗?"务工人员:"我姓曾。""你幸福吗?"退休老人:"当然幸福啦。""你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2012年9月27日到10月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连续九天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社会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节目一开播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网络和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是将"我姓曾"等回答称为"神回复",并以一种看央视笑话的心态在网络媒体大量传播。但是随着节目连续九天的播出,人们发现,这次  相似文献   

14.
李飞 《新闻传播》2010,(3):99-99
之所以这么晚写下这段文字,回首"沿边行",原因有三个。一来,我只是个新闻报道实践者,不善也不会写新闻论文;二来,实践是最好的新闻,怕一总结,就"搁浅"了;三来,"沿边行"一路千头万绪,总怕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5.
"成熟"这个词,对于我是个久违的字眼。说久违,并不是我听不见、看不到它,也不是对它的含义没有一点儿思索,而是年轻时落下的病。这个"病"使得我经常有意地疏远这两个字,当周边的人们兴趣极浓地议论所谓"成熟"的时候,我就缄口不语,甚至会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16.
一 身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在出席一些学术性研讨会、论坛、沙龙时,常常会遭遇这样一种困境:在真正地进入我所要着重探讨的文化议题之前,我必须先拿出相当长的时间,向在场的多数与会者解释某些与我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以至于当"名词解释"的工作完成之时,我的发言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相似文献   

17.
张艳娥 《新闻世界》2013,(12):138-139
2013年8月2日,由刘杰导演的《青春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了"90后"高中生奋战高考的校园故事,开启了中国青春电影的新模式。影片沿袭刘杰一贯的写实风格,用第六代导演的眼光,启用大量非职业演员,让校园青春电影第一次实现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勇敢尝试"早恋"这个雷区。  相似文献   

18.
时统宇 《视听界》2014,(6):124-124
人们缅怀杨伟光,是怀念20年前央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9月20日晚,央视原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在央视的多事之秋,老台长的离世迅速引发广泛热议,一些平面媒体也是消息、专访、照片、大V一起上,不惜版面。我和杨台的上次见面还是前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举办的"荧屏守望者"颁奖会上,我恰好挨着杨台坐。我告诉他当年《中国电视论纲》的序言就是我写的,由此我的笔名被圈子内的朋友戏称为"杨伟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虽然不是档案"局中人",但是我这个档案"局外人",竟对"档案"以及档案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难以割舍的缘分。 记得,2001年7月的一天,天津市宝坻区档案局的同志给我打电话,介绍宝坻区档案馆在整理尘封多年的档案时,发现一本1947年10月1日冀东新华书店出版的《毛泽东自传》,让我过去看看。凭着我在宝坻电视台工作的新闻职业敏感和自己的直觉,感到这一"发现"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名普通记者来说,能参与一些重大报道,是一件幸事,很能锻炼人。 从2008年"神七"发射,到2011年"天宫一号"、"神八"发射,再到今年"神九"发射,我都在现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几个关键时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