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个体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  相似文献   

4.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教育从定义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  相似文献   

6.
<正>《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张静 《教育艺术》2006,(6):8-10
教育从定义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反映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有目的的为受教育者所感受到的影响及其方式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受到良性影响和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师教育行为是其教育观念、素质修养、学识能力、教育机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0.
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意义上,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从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始终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到了现代,随着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智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德育的声音已越来越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有来自外部的科学主义、技术霸权的挤压,学校教育已变为主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中心,“用教材装满学生的头脑,完全不关心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德…  相似文献   

11.
首先需要考察的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所秉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或价值取向。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教育目的观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个体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的德育存在着重理轻情、重说教轻内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导致德育丧失了生命力,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陈梅 《宣武教育》2004,(10):28-30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行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教20多年来,一心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屡屡事与愿违。自从践行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我的工作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深体会到赏识教育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符合人性的特质。人之初,性本善,从善唯美是人之精神的最佳境界,赏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实现者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因此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之所以要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引领教
  育工作,是因为赏识教育更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立法看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的开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生迁与技术教育的立法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其立法体现了生涯与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本文试从生涯与技术教育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受教育者、教育方式、办学职能以及办学力量等六个方面分析其在立法中体现的开放性.通过分析开放性的利弊,试图能对中国职业教育有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与教育原本的目的有一定偏差,教育实践者和受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尽量避免功利思想的影响,关注受教育者一生的成长和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三)25.什么是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对指导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使教育者明确自己工作的方向,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始终遵循这一共同的目标来组织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运用知识和职权以及心理因素,如情绪感染、威信、暗示、期待等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影响力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