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我们实践着—教学案例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锋 《河北教育》2002,(11):26-26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犤案例一犦可不可以说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蚂蚁,一()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耳赤,胖乎乎…  相似文献   

2.
梁金平 《湖南教育》2002,(14):41-41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自然需要艺术性。多年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采取“微笑教学”、“快乐教学”、“激情教学”等方式,增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微笑教学”沟通师生情感当今社会,“微笑服务”是人们一种普遍需求。那么,教师的“微笑教学”又何尝不是学生众望所需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只有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喜欢接近老师,并乐意接受知识传授。实行“微笑教学”要努力赢得“三感”:一是教师应当摒弃“师道尊严”,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创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  相似文献   

3.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4.
程艳 《山东教育》2002,(16):43-44
一、放手教学,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突现一个“创”字,把教室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墙。如在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盖上书中的图,自己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学生根据“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这句话,在本上画了一个小村子,村子的前面画了一条小河。在学生画时,教师要求学生专心、认真…  相似文献   

5.
一、捡萝卜。这是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把:“萝卜”、“白菜”(纸做教具)贴在黑板上。忽然,“啪”的一声,一个“萝卜”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连忙跑到黑板下捡起“萝卜”,双手向老师递去。老师白了这个学生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相似文献   

6.
栾玲 《考试》2004,(6):59-6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面对着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现代教学观已明显的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这就急需一种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于是“创造性教学体系”应运而生。为了适应这一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一个原则,两点目标,三项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课尾”教学能做到“课业结束趣犹存”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堂圆满成功的教学,也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几个成功的“课尾”教学例子,或多或少地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在“课尾”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在设计“课首”之时,总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这样的开课能使学生的认知建构顺利,不跳跃。同样,“课尾”也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作铺垫,留下供联系的支点。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面积”这节课时,在“课尾”不是简单地出示几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而是…  相似文献   

8.
任玉萍 《青海教育》2005,(11):35-35
古往今来,教师不仅要“授业”,更应“传道”。下面,笔结合英语课本“Pollution”一课,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既是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对“个体差异”的原有态度,由消极的“讨厌”、“压制”和“应对”转向积极的“欣赏”、“鼓励”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听名师所作观摩课,常令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做到“要把金针度与人”,结尾追求“能探风雅无穷意”……笔认为,名师们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推进正是通过其绝佳的教学语言轻巧“点击”、从容调遣,方才能“随心”演绎、挥洒自如,让课堂“弹出”精彩一片。让我们对名师优课试作“下载”,回味经典,品赏吸纳。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产生 问题一:05年12月,学校高三学生参加了一次月考,其中语文试卷第23道题是这样的:某先生为一图书馆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藏古今学术瑰宝”,下联是“聚——文化精神”。请于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工整。后来阅卷时碰到了形形色色的答案,有填“四海”的,有填“天下”的,有填“中外”的……当然,我们知道,该以填“中外”最恰当。而“四海”、“天下”皆不能算对。为什么?因为不符合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对仗。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觉得《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此文由绍兴钱清镇小金明东老师执教,获第一名),尤其是对文中“一抹”的理解,更是让人听后难以从脑海中“抹去”。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一、辨析“一抹”,体会内涵1.这些列队的士兵,这些灰褐色的鸬鹚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引出“一抹”,请一位学生板书“一抹”二字,其他学生在自备本子上写两次,老师特别提醒“抹”字右边两横上长下短。)2.“一抹”是什么意思?生:“一抹”就是一搞。生:“一抹”就是某样东西在某样东西上摩…  相似文献   

13.
一本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骋讲坛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也就是在这“三大件”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代学子变成了知识的巨人。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有多少有些“古色古香”的“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  相似文献   

14.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相似文献   

15.
教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电脑辅助教学就是一个新的境界:1.“乐学”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学习更愉快;2.博大丰厚的境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3.“逸而功倍”的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4.信息时代任驰骋的境界——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证,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一达到这种境界,得先经过王国维的“三境界”:1.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独上高楼”,能忍受得了孤独,“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在没有什么名和利的情况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有巨大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精力上投入,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6.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中,“言语一语言”、“音乐一节奏”、“逻辑一数理”、”视觉一空间”、“身体一运动”、“自知一自我认知”、“交往一人际关系”八种智能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美术“破绽”教学,是指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故意在教学中采用某一教学“失误”或“败笔”,以引起学生惊讶、欣喜、注意、接近的学习心向。这种“失误”咋看是败笔,其实,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妙笔。教师巧妙设计与合理应用教学中的某一“破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凤头”要好,“豹尾”应该更佳。一堂优质课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还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如此,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浑然一体的妙境。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在为一节又一节气氛热烈的公开课鼓掌叫好的时候,“静默”地离分开教学越来越远。公开教学中真正的“静默”,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倾听”,而非“冷场”或者“真空”。  相似文献   

20.
王强 《天津教育》2002,(2):43-4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决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言而喻,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教学行为过程的概括化,只不过是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而已。在作文教学中,观念的更新当属首要。一、作文活水怎样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那么,一篇作文则为“天光云影”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