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劭 《新闻世界》2011,(5):203-204
纪录片被称作是用镜头写作的诗歌,诗歌中意境的营造让人回味无穷,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一般都不能缺少高质量的意境营造,意境对电视纪录片主题的升华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这部反映当代老年群体为晚辈奉献与牺牲的人文纪录片,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其成功很大程度是影片中意境的创造与表达,这种意境主要体现在诗境、苦境和思境。  相似文献   

3.
宁国铭 《视听》2018,(6):28-29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纪录片画面和后期剪辑相辅相成,起到补充画面、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美等作用。在进行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时,要使其既能保持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又能和其他素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创作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深入浅出地传递主题。本文主要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4.
<森林之歌>是中央电视台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作为国内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它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的森林版图.本文主要尝试从叙事、立意、意境美三个层面分析这部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是国内第一部从几千年历史的跨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纪录片。该片准确阐释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饱含文人意趣的精神,采用贯穿古今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并直面现实生活。纪录片饱含浓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营造了一个人与历史文化、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邹鑫华 《视听界》2009,(5):103-103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徐上瀛在其著作《溪山琴况》中提出:"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演奏者要在想象中去追寻乐曲的情感与意境。这恰恰也是纪录片与音乐的关系。这里的弦就是视觉画面,而弦外指的  相似文献   

8.
杨秋 《报刊之友》2012,(12):80-81
纪录片的诞生虽然起始于影视的发端,然而纪录片的片头制作却滞后很多。似乎“重组”、“编辑”这样的词汇本身就违背了早期纪录片人的创作初衷。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影视作品片头一样,纪录片的片头制作日趋成熟。通过对画面、声音和标题字幕等视听素材的多元地创意组合,形成观众对影片第一印象的同时,还承载着传递纪录片特定主题和真实意境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0.
自然的馈赠创造电视纪录片的意境,可以从选题出发,以题材为基础,从天然的环境和景物得到生活的启示。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艺术不在于重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一名成功的编导,往往擅长于寻找特殊的环境,选择与众不同的题材来创造电视纪录片的意境。《沙与海》选择了沙漠之中与海岛之上的两个人家。《最后的山神》选择了森  相似文献   

11.
杨涛 《新闻世界》2012,(4):170-171
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题材纪录片。但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发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扩大其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雅玲 《新闻世界》2010,(11):217-218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类纪录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产品,其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拓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扩大其影响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的迅速走红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热,《在爱中告别》在众多的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反映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成功有自身独特之处。文章以该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电视纪录片类型,其主要内容是记录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经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性栏目——《行者》,探讨当下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并分析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探讨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产物,其构成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叙述和表述是纪录片创作尤其是纪实型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手段.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纪录片创作中找准它们各自的定位,发挥出各自最佳功能,是纪录片作者应该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一部纪录片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今纪录片作品,纪录的价值依然存在,因为这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不过这个属性在慢慢的被淡化,纪录片最强调的是其人文和社会价值以及其他价值。我们对纪录片多重价值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纪录片的真正属性,以这些理论知识作为引导,为广大电视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看的纪录片来,并为他们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靳斌 《声屏世界》2007,(8):27-27
如果说,作为纪录片本体特征之一的纪实性及由此带来的纪实手段主要是真实地纪录生活情况和过程的话,那么,写意这一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艺术地营造诗的意境,蕴育深沉的意念、思想和感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将历史史实与影像语言高度有机融合的电视样态,近年来,随着纪录片行业的迅速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也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找寻到更具意义的生命坐标。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恶魔的饱食》为例,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当下如何体现其生命力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