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以培养圣贤为主要目的的德育目标,以教事与教理为德育内容,以“存天理,灭人欲”德育实现的途径,以知行合一、说服教育、循序渐进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等方式的德育方法。朱熹的德育思想当中不乏一些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如单纯从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来讲,其对当代高校的德育仍具有一定启示。当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勇于借鉴朱熹德育思想中的精华来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受惠于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支持,其中,作为教育现代化价值基础的德育现代化,无论在人才安全还是在政治安全方面,都为日本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日本德育现代化经历了启动期、起飞期、稳定期等几个阶段,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强。以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环境为关键要素的德育结构也在不断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当然,日本德育现代化进程中也呈现出价值迷思、政策摇摆、实践无措、德育文化生活贫困等诸多问题。研究日本德育现代化的进程、特质以及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现代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育目标趋势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平 《教书育人》2001,(22):35-36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过程所培养学生品质的规格。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目的的具体化,虽具有主观性,体现了理想中的德育价值追求,但这种主观性却要建立在社会发展要求、主体需要和国家德育目的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进步,主体需要的发展,对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其目标的科学性更具深远意义。而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德育目标,首先需要把握德育目标的发展趋势。一、德育目标素质化素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稳定的品质,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选择.德育作为思想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其发展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日本社会已形成多元的社会文化存在.多元文化对日本德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日本德育也体现出多元化特征.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日本德育与多元文化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5.
钱伟长德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伟长先生的德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德育培养人、教育人、关心人的功能,在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通过对其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原则、德育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以期为我们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系统要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德育目标系统的定位必须把其放在整个高校德育系统、以及高校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作用中去考察,用内在德育目标替代外在目标;确定德育的总目标,并划分分目标,确定德育目标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发展结构;统一德育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把培养素质型人才作为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注重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发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于进 《文教资料》2011,(13):137-138
德育是一切阶级和阶层用来维护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利益的工具,是为最终培养出本阶级接班人和巩固、发展本阶级政权服务的。中外各党派都把德育放在极重要的地位。任何国家、社会和个人也都离不开制度,因为制度提供人的行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世界将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制度使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因此说,德育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德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日本德育体系立足本国的传统和国情,吸收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理论精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中心内容和政治目标,采取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配合的综合性途径,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相融合的突出特点。深入研究日本德育的特点,对完善我国德育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德育成功与否的前提。随着社会发展和认识进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在与时俱进。作为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和日本高校德育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构建科学的高校德育目标,需遵循一定科学原则,最终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公共精神、主体精神、高尚品质及和谐身心等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文化背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培养高贵人性的使命,是大学生德育认知的载体、情感认同之所在、行为塑造的关键。区域文化能为高校德育提供鲜活素材,对当前主导德育存在的误区进行有力匡正。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文化保护与塑造,把其作为德育统一内容有益补充,并对区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世界各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德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尽管世纪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生活上有所不同,但大家都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道德问题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许多德育理论走向融合,德育的策略和方法日趋接近,现代德育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往往陷于说教,德育课程也多是教条化的,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相去甚远。为创新德育教学并提高德育效果,南海小学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固本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课程内容包括知行合一的国学经典课程、主题鲜明的活动课程和寓教于乐网络版德育游戏课程,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要构建和确立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突出人的发展;必须创新德育内容,把中国传统美德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积极探索德育载体,创新德育途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德育目标过高或过低影响德育效力,德育目标的多元化也直接影响德育效力.提高德育效力,要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要有层次,要关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和超越性.学校的德育目标要培养爱自己、关心他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鲁石 《江苏高教》2022,(12):48-53
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原始创新的引擎和源泉。智慧的本质在于智德并重,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德育应把智慧生成纳入教育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智慧人格。在智慧德育实现路径的选择上,高校宜在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成己(成就自我)与成物(成就世界)相统一、良知与良行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建设智慧德育的文化场域,开发基于需要的智慧需求,培育立足生活的实践智慧,开启自主建构的智慧对话,促进德育本身的智慧提升,重构仁智合一、知行合一的高校德育框架,实现智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