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的孔门哲学结合,提出了"位育"论。《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安所遂生",就是潘光旦所谓的"位育"。潘光旦"位育"论包括个人"位育"、社会"位育"、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位育"四个方面。潘光旦的"位育"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读了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通识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出发,梳理了潘光旦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即在中国展开通识教育的思想。潘光旦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服从于其“中和位育”的核心社会学理论,对今天在中国大陆展开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依然具有有益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潘光旦是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他将优生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并结合孔门社会哲学思想,提出“位育”的新概念。《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安所一,乃一切生命之大欲,一个人,一个民族,都在求其“安所遂生”,即求其“位育”,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求人生良好的“位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子被禁锢两千多年,急于依靠教育求得自身的独立,又难免太过火,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潘光旦先生在优生学的基础上,以"位育"的眼光看待男女两性差异并以此提出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新母教"思想。  相似文献   

8.
@@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的假定——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自然是戕贼,不因固有则徒然。人类也不例外,一切生命都有其位育。这就提出了教育的要诣是“务本”。所谓务本,即从固有的事物做起,不好高骛远,不见异思迁。  相似文献   

9.
在潘光旦看来,现代教育是一种"忘本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教育的核心在于"位育",即能使教育对象"安其所遂其生"。位育包括人性教育、乡土教育和国民教育3个层次。乡土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应当重视乡土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乡土认同,寻求教育的"务本之义"。  相似文献   

10.
潘光旦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的假定——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自然是戕贼,不因固有则徒然。人类也不例外,一切生命都有其位育。这就提出了教育的要诣是"务本"。所谓务本,即从固有的事物做起,不好高骛远,不见异思迁。这一思想转译为更直白的教育法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也  相似文献   

11.
作家冰心说过:“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也是潘光旦的挚友,但在社会学界的知名度比潘光旦大多了。潘光旦是一个被遮蔽的先知,是一名真正的“瘸腿的雅各”,即使找不到最后一匹马,他还是拄着自己的双拐,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重读潘光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工 《中学教育》2004,(1):52-55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很早即发现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社会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其思想至今仍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
位育中学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名校。校名取自《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位”、“育”两字,含生长创造之意。1998年位育中学高中部南迁华泾地区,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相似文献   

15.
潘光旦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与他留美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他受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影响也较大。潘光旦认识到了当时大学通识教育的不足,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但又不否定专识教育。自由教育是要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和技术家。大学应该增加通论类课程并延缓分院系时间。潘光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施行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为了更好地阐述教育目的,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本文集中论述了他的“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培养方法,希望对加强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位育内涵丰富,涉及多个方面,乡村教育是其重要内容。社会经济的变迁,推动了农村的巨变,也造成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离土、人文生态环境恶化等位育失当问题。故而,实现乡村教育的安所遂生,就必须明确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路径,重建乡村教育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19.
重读潘光旦     
李工 《教育文汇》2005,(5):47-49
现代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璨、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文摘     
位育中学对学生进行气节教育 上海市重点学校之一的位育中学,他们在爱国主义、“两史一情”教育中,突出对学生“气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骨气、不屈不挠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帮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的强烈责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