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安徽人口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波澜起伏的曲折发展过程。近代安徽人口的变动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其共性。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近代安徽人口的波动对经济的发展制约较大。近代安徽人口问题相当突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4,(2):42-46
近代的云南,人口数量虽不无变化,但增长缓慢,且多波动,而人口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农业人口,说明云南地方经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耕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土地开发不充分,而且人均占有耕地少,反映出近代云南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水利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既反映出农业发展对水利的严重依赖,也反映出近代云南农业发展的落后。  相似文献   

3.
近代安徽人口问题相当严重,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影响。近代安徽人口素质极大地制约着安徽经济的发展。解决人口问题,要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安徽是个人口多,人均耕地少(1.3亩)的农业大省。安徽农村奔小康,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在于从两条渠道上开发:一是在农业内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二是发展农村工业和其他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这是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黄土地”上转移出来,优化配置到各产业,严峻的问题是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农民解脱小农经济束缚,实现小康目标,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15年来,安徽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自1990年以来,全省共扫除文盲164万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9.5%下降到现  相似文献   

5.
唐代安徽地区农业经济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劳动人口的增加,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经济作物等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几个方面,使安徽地区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依据省情,河南省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下,作为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河南正践行着怎样的服务与发展的道路呢?  相似文献   

7.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浙江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原则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构成浙江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对推进浙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应立足于浙江农业省情,将浙江农业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并应从耕地、生态环境、技术三个层面分析浙江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基础。浙江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制定正确的规划战略、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还必须从制度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需求的不断膨胀,已成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石家庄市过高的耕地人口承载量、较高的耕地生产力以及较高的垦殖指数和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致使石家庄市人口与耕地的逆向发展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在对耕地减少的时空分布及其严酷事实宏观评析的基础上和在对适度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对耕地需求规模的预测前提下,本文提出了石家庄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实施设想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推行和实施了土地整理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已放垦的土地进行清理和整顿。省土地整理委员会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土地运行逐步纳入了政府管理和控制的轨道。垦田清查的逐步完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汝纶虽长期在外仕官讲学,但却时刻心系家乡教育。他为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劝捐,建议家乡改书院设学堂,驳斥省城救生局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收入,反对劣绅霸占白鹤峰书院新涨洲地,亲手创办桐城学堂。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安徽高等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运动之后兴办的求是学堂,安徽高等外语教育也是在求是学堂阶段起步的,在安徽大学堂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在严复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安徽高等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启蒙阶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起步并不晚,但由于生源、师资和资金等因素制约,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但安徽高等外语教育还是继承并发扬了历史上桐城派"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安徽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被广泛接纳,医学国家化有了可能。安徽省政府为了践行国民政府"医学国家化"要求,公立医院的建设逐渐兴起。公立医院的建设分为省立和县卫生院两级,它们的设立成为推行公医制度的基础。但由于安徽深受抗战和国共内战的影响,公立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相似文献   

15.
安徽舒城杭埠镇的土地以转包和转让方式进行流转,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合肥市郊大圩镇的土地以出租和股份合作方式流转,主要为合肥市服务。土地流转自发性强,农民"乡土"情结浓郁是导致农村土地"流"而不"转"的重要原因。土地流转应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一致,土地产权应分解为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城郊镇与非城郊镇土地流转应分类指导,并与城镇化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16.
安徽山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很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生态+现代"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山地、丘岗、盆地(谷地)和库区等各类型区应该选择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据比较显示,安徽省高职省级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在各地市布局数量大体相当,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两地,人才需求较多的行业和高职布点较多的专业大类省级精品课程较多,如电子信息、制造、财经等.安徽省应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评价标准,整合资源平台,落实保障措施,扩大辐射效应等手段,进一步增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缩小与其他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89项。研究表明,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方面都具有集聚阶梯性的分布规律,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安徽地域范围内独特的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所决定的.为安徽省开发以非物质文化活化为灵魂的品牌旅游业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9.
皖北地区中小学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及专任教师数,分别占全省中小学总数、中小学在校生总数和专任教师总数的41.60%、44.03%和42.12%。皖北地区基础教育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严重缺额,整体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普通高中发展滞后,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偏低;基础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建议成立省级皖北地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对该区域的基础教育进行系统的综合规划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