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康海燕 《青海教育》2014,(7):110-111
据考古发现,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湟水流域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已发现的西宁朱家寨、古城台、下孙家寨、十里铺、小桥沈那等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都证明在四、五千年前湟水流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息,开拓这片土地,他们从事畜牧、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如沈那古人类遗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着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墓葬和其他遗迹,出土了许多宝贵文物。虎台又名点将台,在西宁西郊杨家寨村东南。有学者认为系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南凉国所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建于近代的马步芳公馆(始建于民国31年,即1942年),占地29550平方米,共有房屋290间,为马步芳私邸,又名“馨庐”。其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所有这些文化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文革中许多文物遭得极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西宁地区的文化遗址得到一定的维护,但由于经费有限,以及部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西宁地区的文化遗址保护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式。虎台遗址公园的建成,使青海省南凉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等。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保护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保护力度不够、自然环境原因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继承发展,对濒危失传的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使保护-利用-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青海教育》2007,(1):F0002-F0002
青海省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由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是我省惟一的一所省级公办女子职校。学校位于西宁城西虎台遗址西侧,拥有4000m^2的综合教学楼以及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本着“自信、创新、求实、卓越”的办学宗旨,面向社会,积极为全省广大下岗、失业女性和初、高中回乡女青年服务。  相似文献   

4.
与五胡十六国时期诸政权王位继承方式不同,南凉政权主要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南凉王位继承兄终弟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当时内外局势发展、秃发鲜卑传统政治、继任者才能和实力、“国人”阶层拥戴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南凉政权王位继承问题对深化认识五胡十六国时期王位传承方式,探索南凉政权的兴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滩古城是西宁古城的唯一实物档案。志书说:自城西至南迤东八里许。四世纪朱,秃发氏在青海东部建立的南凉政权,以虏掠来的人口筑建了东西二城。需要与可能是筑建城垣的必备条件。 喃厮啰沿用了南凉东、西城,西城的东部是隔城,隔城内为王室宫闱。《青唐录》记“城分东西二城,旁开八门”和南凉东、西城完全吻合。嘣厮啰在古城台筑建的新城是寺城。 元朝没有筑城之举,沿用青唐城至明初。  相似文献   

6.
关于《山海经》中《海内经》所记“西南有巴国”的巴国地望,笔者曾对鄂西香炉石遗址出土大量我国早期巴文化遗物和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多有“巴方”的记载所进行的考察,恰与湖北大学刘先枚教授及台湾成功大学李冕世教授合撰的《安州六器考及附记》一文对“虎方”和“巴方”地望的考证不谋而合,均认为是在今鄂西清江长阳一带。这说明通过出土文物来证史的这一科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应是准确和可靠的。至于《山海经》所记“巴国”的年代,当是我国上古时期无疑,即距今4000-3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7.
五凉史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为界,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前凉统治时期,后期为“四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并立时期。在这前后一个多世纪里,“带河为固”的河西走廊与风起云扰的中原地区比较,的确是相对安定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的创造,与五凉政权和中原、江左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等等的交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我所见到的古建筑我是不懂土木工程的,今天到苏工专的建筑科里来讲古代城市的建筑,真是货真价实的“班门弄斧”。不过,我虽没有建筑的知识,而对于古代的建筑是接触过的,对于古代建筑的发展史也略曾注意过,所以有一点见闻可以对诸位讲讲。苏州是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苏州城是吴王阖闾时伍子胥所造,到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中国最古的一所城池。苏州公园是吴王宫的遗址,灵岩山是吴王离宫的遗址,虽然遗迹已很少,但是地位没有变动,徘徊在那里,还可以想象古人的生活。此外,如玄妙观和开元寺都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 ,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加之西部少数民族聚居 ,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所以 ,西部地区可以称之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民族风俗博物馆” ,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奇观。走进西部可以在人文景观方面领略如下奇观。古人类遗址 早在新石器时期 ,西部地区就是人类的繁息之地。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其主要遗址有秦安大地湾 (甘肃 )、西安半坡、临洮马家窑 (甘肃 ) ,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期的活动 ,成为西…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今年八月号发表的中国历史参考地图(二十八)先秦铜器铁器文化遗址分布图一幅和说明,对先秦时期的铜器主要的遗址(包括墓地),作了概括的介绍,在我们头脑里留下清晰的印象,可作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参考。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有的地址,应当列的没有列进去,不应当列的反而列进去了;同时,在说明中有些措词轻重失宜,或与事实不尽符合。现在根据这三点,提出我的意见如下:(一)应当列的,没有列进去的,至少有两处,我认为很关重要,应当列入。1.一九五三年春天河南郏县太僕乡发现一大批铜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九年七月,随着《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方法》的颁布,银元券被运到西宁,但直到九月初西宁解放前,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西宁分行一直未能“奉令发行”。西宁分行既未“奉令发行”银元券,又元“奉拨”的银元可供兑换银元券,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原因导致银元券在青海地区出现了这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参照语序类型学的基本理论,从西宁方言的"哈"、"俩"人手,以Greenberg总结的45条人类自然语言语序共性规律中与句法相关的共性规律为尺度,比较西宁方言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语序类型的异同,并得出结论:西宁方言是后置词语言特征明显的语言,与前置词语言特征明显的普通话很有距离.该特征的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滇中彝族地区的"送白虎"事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彝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这种鲜活地呈原生态般存现于彝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是生殖崇拜文化的典型。从研究"白虎"事象进入彝族文化圈可切近彝族精神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4.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对其所著《孔雀胆》一剧的主题,先后曾有三次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通过对《孔雀胆》这部剧作内容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孔雀胆》中段功这个人物的评价问题,作者与黄侯兴同志持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是在“阴阳乾坤”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大观园世界中的两性关系的。“阴阳对立”观使曹雪芹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大观园女儿世界作出了理想化的建构和本质主义的定位,并将这种本质主义的定位推向了极致。而“阴阳合一”观使曹雪芹塑造出了融和阴阳气质的完美人物贾宝玉。在父系社会中,“阴”为基础,“阳”为主导,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建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成就贾宝玉的完美,帮助其完成由色而空的命定历程,实现最终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萨基的《帕克尔泰夫人的老虎》的写作手法。从用词、句法、人物对话、意外结尾、修辞手段等方面人手,说明了文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作品“表现”故事的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8.
<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成功之作,究其因是该片深受中国古典美学中儒、释、道三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由此,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重新建构并使之现代化,对栽中国电影走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舒杨 《科教导刊》2020,(2):35-3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电视文化 ,必须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充分展示电视文化的自身特征 ,以构造电视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