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今天,媒介的风险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媒介污名化报道却严重干扰受众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决策,形成风险的社会放大甚至产生新的风险.本文在风险社会视域下,通过对污名化报道的特点分析,以探索媒介污名化的风险社会及新闻学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张蓓 《报刊之友》2013,(8):49-50,71
当下社会,知识分工导致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依赖。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信任度降低,现代传媒对此难辞其咎。科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错位;现代传媒放大风险传播,追逐轰动效应;网络文化民粹主义,污名化知识精英造成了现代传媒在转述专家话语时的三重"误读"。摆脱误读,重建专家话语的公信力,现代传媒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刘晓丹 《今传媒》2013,(6):91-93
在风险社会,媒体是风险信息沟通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中,媒体是重要的风险放大器,它通过传播风险信号、污名化、涟漪效应等,强化了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媒体传播和放大社会风险,还关乎新闻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的建构逻辑。除了纸媒、电视外,研究媒体与风险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影、科幻小说、互联网等其他新媒介。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5):22-29
中国公共关系自诞生之始即遭受着污名化的困扰。本文从传播学和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指出社会性别建构是公关污名化的思想根源,社会责任放弃是公关污名化的行为根源,公共关系污名化的形成机制是通过"贴标签、形成成见、社会隔离、地位丧失、结构性歧视、自我放弃"六大污名要素不断互动迭代,致使公共关系概念形成位移和偏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后真相时代的出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对于真相的渴望逐渐消解,情感的宣泄成为首要目的。笔者主要以污名化为切入口,在解析《我的凉山兄弟》一书中艾滋病污名化的过程中反观后真相时代的污名化建构。污名化的第一步往往来源于自我对他人的认知,这一认知体现为标签化,但并不是所有标签化都会演变为污名化,负面情绪累积的标签化才易导致污名化的产生。笔者通过分析当下社会中污名化现象,试图解释污名化现象的存在机制,并探讨污名化过程中标签化的双重面向。  相似文献   

7.
“污名化”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63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性状,该社会性状将使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污名化”往往就是社会赋予某些个体或群体以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往往是造成个人或群体“污名化”的先锋.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以广场舞为研究视角,分析新闻媒体“污名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提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去污名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污名化和标签理论为研究视角,发现媒体在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报道情节,热衷描绘故事,夸大卖点噱头等方式,给"扶老人"事件贴上了"被讹"、"炫富"等标签,以此形成了对"扶老人"以及老年群体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新闻报道对这一媒介话语的原初意涵和演变过程,管窥媒介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网络集群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对群体的污名化的影响便是其负面影响之一。本文以城管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网络集群行为与污名化的关系,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可以引起、扩大网民对城管群体的污名化,单个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面广,程度不深,但是相似的网络集群一再发生,效果累积,网民对该群体的印象会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群体的污名化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袁慧侠 《传媒》2016,(15):55-56
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丰富的资讯、实时的信息推送和便利的社交互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其评论区拓展了人们的言论空间,丰富了互动频率。匿名评论或使用昵称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沟通时的顾虑和社会约束,用户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拓展了污名化传播的时空范围。污名化传播会偏离主要议题,产生地域或群体歧视,诱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应加强新闻客户端用户评论区的引导和监管,提高社区媒介素养教育,消除用户评论区的污名化传播,营造多元理性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2.
污名化来源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它既是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权力政治在国际传播话语领域的呈现.本文基于对西方七家主流媒体涉中国共产党报道的分析,发现其报道文本与2020年以来西方民调结果和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一致,显示出对其极度的负面形象,这种污名化做法误导国际舆论,给中国执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其污名化现象,可从开展全球执政党形象调查起步,以阻断污名的标签构建链条;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又要防止过度自负,真实呈现百年大党;运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自行设置话题引导国际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台湾媒体尤其是绿营媒体,在涉及大陆的报道及舆论导向方面,往往流露出刻意操作痕迹,显露了意识形态上的"污名化"倾向。这种"污名化"倾向其实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心理根源。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剖析台湾"媒介污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探讨在岛内媒体形塑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扈美荣 《采.写.编》2021,(12):115-116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媒体对老年人的报道多了.本文认为媒体对老年人的报道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污名化现象,媒体对老年人的生活要进行深入了解,倡导积极、乐观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瑶 《新闻世界》2014,(6):180-18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语境下,寓意美好的“媛”不断遭到意义解构,通过“定义”“迁移”和“固化”逐渐被污名化。本文从话语实践角度考察近期“媛”的污名化传播中个体及媒体的卷入过程,指出“媛”的污名化既体现着舆情热点传播的一般性特征,又凸显出当今两个舆论场的交织力量对公共话语施予的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悄然而至,时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为了在风险社会中求发展,专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描述风险社会的近况、特征以及危害三方面入手,引出对风险社会中亟须建立专家系统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媒介机构和专家系统的内在联系,剖析处于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宇 《东南传播》2012,(4):12-13
决策风险是当代风险社会的主要风险之一,专家体制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决策制定的重要机制之一。风险发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境。本文将专家体制作为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试图提出一个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专家体制和大众媒介这三者,在造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困境中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晓伟 《新闻界》2014,(1):7-10
本文通过对近期武汉"城管卧底"这一新媒体事件的深描,指出城管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处于被污名的境地。而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也加重了网络空间中城管形象的污名化程度。根据污名理论,"幽默自嘲"和"突破自我"是蒙受污名者在和社会"混合接触"时两种有效的应对方式,给城管走出污名困境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而要实现城管网络形象的整体去污名化,需要城管部门准确的定位职责和规范权力运行,需要城管群体共同的自觉努力、相关部门的统一规范管理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相似文献   

20.
陈婷 《青年记者》2022,(4):111-112
作为客观事实的"符号再造",在标题中应用标签不仅能简化标题、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还能宣泄社会情绪.但新闻标题标签化也会带来群体污名化、新闻公信力丧失和社会偏见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