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品读中国文化。一个一直少有人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和沉寂状态的研究——林语堂研究,在王兆胜先生的笔下,我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新认识那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中国文人。我大胆的借用了王兆胜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2.
张奂才 《今传媒》2004,(3):50-52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做文化,当我42岁的时候,在深圳特区里,命运似乎格外惠顾于我,让我有一份做文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转眼间,我已在文化新闻战线工作了六年。在这弥足珍贵的六年时光里,我从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长为文化视野更加开阔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文化新闻工作是辛苦而愉快的,是忙碌而充实的。我愿将六年来从事文化新闻工作的点滴心得,与广大同仁分享。在当代,文化品位对于媒体来  相似文献   

4.
田茵 《新闻前哨》2007,(10):39-40
文化自身具有传播的属性。正是通过传播和异文化间的相互借用,文化才得以存在、发展。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成了传播以及传播的革命--包括传播媒介和交通系统,令文化之间的交融更加频繁和深入。可以说,不同文化相互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一向认为,文化如酒,是酿出来的。勾兑速成下的货色,绝不该放入正宗酒品里。因缺失了一环扣接一环的酵酿工序,不管它散发出的酽香怎样扑鼻,充其量也该算作“疑似酒”。同理,商品社会催生出的时尚文化和前卫文化,不论外包装看上去如何像文化,一旦放入正宗的文化序列里,总会觉得  相似文献   

6.
通常在读者眼中,文化新闻和文化言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体,二者除了内容所涉及的对象相同之外,其它方面均大相径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新闻实践,我日益体会到,文化新闻与文化言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新闻是文化言论的一个基础。文化言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针对一定的文化现象有感而发的议论,而议论的对象正是那些有评论价值的文化新闻,  相似文献   

7.
一出版行业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去文化现象。"去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出版的内容失去文化或文化含量极低,甚至是垃圾文化;二是指出版的内容本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因为不恰当的表达或阐发而削弱、抵消了文化。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不打算借用,以为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以档案文化自觉为先决条件。如何正确认识并实现档案文化自觉,为档案事业建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注入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档案文化自觉的来源、特性及实现的关键这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一、何为档案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为组稿到镇江、扬州走了一趟,对那里的风物颇留了些印象。刚回来,又接到一本刊物,里边有篇文章把编辑工作看做一种文化工程,认为把编辑学视为文化工程学,较好地体现了这门学科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的特点。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方面的见解。我认为,“了解编辑活动的文化工程活动特征,是了解编辑学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关键”。现在看来,谈编辑美学也就得从文化传播中编辑活动必具的文化工程特性谈起。在我的印象里,镇江到扬州间长江上百舸争流、金焦对影等等风物,倒真可以与编辑活动由文化工程特性而具的审美特性相联系。在长流对影的映照里,可以有助于打开谈编辑美学的思路呢!  相似文献   

10.
金铃 《湖北档案》2014,(7):19-22
正一、何为档案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可见,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具有时代价值,体现了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现实诉求。时代背景催生的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顿悟、文化的自我反思、文化的自我批判、文化的自  相似文献   

11.
“围城现象”是借用《围城》小说里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把这种现象引喻到新闻文化中,就是指中外广大新闻受众已不满足于从一个传播渠道去接受新闻,而是借助于先进的传播媒介,耳朵眼睛向外,寻求不同的信息渠道,形成交叉了解,多角度选择的求知现象。笔者暂且把它称为新闻文化中的“围城现象”。从海湾战争谈起海湾危机,使世界处于新闻洪流之中。各国的新闻媒介从天上到地面以前所未有的密集信息来影响受众。关于战争的报道如潮水般涌来。多视角、大视  相似文献   

12.
由“文化折扣”引发的网络公共危机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媛媛 《今传媒》2010,(5):53-55
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的概念起源于普通经济学,它是指"在确定娱乐产品交易的经济价值时,必须被考虑到的文化差异因素"①。在此,本文借用"文化折扣"的概念和视角,将"文化折扣"现象定义为由于地域、宗教信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关于中国传播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的讨论会上,我想谈谈中国传播观念史的研究问题。我在1986年开始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记得当时的研究角度,是借助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依据我当时的想法,传播学仅仅是一种借用来分析社会文化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中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兢兢业业,努力搞好“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叫谢友珍,来自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现在是文化共享工程锦绣村服务点的管理员。以前,我外出打工多年,在一家台资企业上班。2008年初春,我返乡探亲。在村里.我惊奇的发现,走遍全村,竞很难找到一张报纸,科技图书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17.
借用某业内媒体的一段话:在数字阅读和电子商务横行的今天,民营书店身上的文化理想在市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所剩无几。2月28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表示,将从2012年起每年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  相似文献   

18.
魏殿林 《今传媒》2016,(6):80-82
会展活动不仅是物品、符号的现场展示和具体内容、利益的交流,其设定的社会功能旨在通过营销与沟通实现关系的建构,在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沟通过程中,文化要素不可或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参与会展活动的多元文化主体如何实现认知调和、避免文化冲突决定了会展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现代会展与文化的关系,借用文化语言学的情境理论来阐释会展沟通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特征,尝试建构基于文化情境要素的会展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9.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后,电影生产继续呈现高态势的产出趋势,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借用元素符号的独特塑造与隐喻,探索人性中"本我"的压抑与"超我"的挣扎,成为电影创作的一股新风尚。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创作者们通过对电影艺术的不断挖掘,探索着不同文化间的精神共通性,追求着电影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和谐统一。该类影片的导演们试图通过影像手段,将人类生存意义的思索及自我本性的探讨展现于大众视野,引导受众进行有益思考,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