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华 《职大学报》2004,(3):33-36
林则徐、和珅同为清朝高官,但他们的政治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林则徐代表着一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时他也是封建社会中一位难得的清官.和珅却是一个极其贪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而遭到后人的永远唾弃.历史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截然相反,在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清王朝,他们的结局注定是悲剧.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和王申同为清朝高官,但他们的政治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林则徐代表着一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时他也是封建社会中一位难得的清官。和王申却是一个极其贪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而遭到后人的永远唾弃。历史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截然相反,在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清王朝,他们的结局注定是悲剧。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朱志军 《阅读》2012,(9):19-19
18世纪末期,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毒害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朝廷,力主查禁鸦片。要知道当时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甚至还有入对林则徐威逼利诱。  相似文献   

4.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5.
李锐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以一种与农民对等的姿态写作的优秀作家.他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体验着生命的苦难,怀着大悲悯的情怀,恕道者的宽容,以特有的"语言自觉"描绘了吕梁山的悲情荒凉,在"本土中国"的舞台上,诉说着一个个苍老荒凉的故事,弹奏着一首首生命的琴谣.无论是<厚土>系列,还是<万里无云>、<无风之树>,它们都悠远,平静,静谧,满载着孤独与深情的色调,也充满着生命沉沦的大悲痛.  相似文献   

6.
杨国翰别论     
杨国翰是中国晚清嘉庆,道光年间享誉两浙的著名官宦和文人,其为人、为学、为官,被时人所称颂,后人所敬仰。对于杨国翰的研究,其生平、政绩、诗文与林则徐的交往等,前贤多有发现和论述,笔者仅就从杨国翰的生活时代,其与林则徐的师友之谊两个方面来探讨杨国翰为官、为人;忧民爱民、执政惠民;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的封建士大夫与官吏的人格和情操及其形成的历史、思想渊源,对杨国翰研究作一点拾遗补阙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建立了唐朝.高句丽原是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后来不断扩张,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唐王朝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来往.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登基后,多次派遣使臣赴唐.唐朝奉行以"和"为主的外交政策,与高句丽确立了宗藩关系.唐高祖时期是双方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的67首作品中,以山为题和写山的有30多首.山,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题材,也是毛泽东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毛泽东诗词中的山,已经是人格化了的山,隐喻着他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冲破一切网罗的叛逆性格,奔放豪迈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诡丽奇谲的浪漫气质,勇往直前的超越情怀.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山"的内涵的发掘,我们可看到毛泽东光彩夺目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9.
在钢琴教学中,有效地"慢练"是每个学琴者必须掌握的一种练琴方法.初练一首曲子或解决某一技术难题,应该慢练;即使在练熟之后,也必须常用这种练习方法,来保持和巩固完善这首乐曲的技巧部分,让它不断地趋于纯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并对立德树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高职院校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首在"立德",重在"树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立德成才.  相似文献   

11.
歧视有悖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消除歧视,实现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必然要求。从公正的原则出发,分析歧视的判定依据,以及歧视和公正、区别对待、偏见及平等的关系,以揭示歧视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职大学报》2009,(3):36-38,63
相对于20世纪而言,21世纪初的女性写作不再是自己心灵呓语和世俗喧嚣的言说,而是有了一种很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支撑,带上了一定的时代感.在文学的书写中,女作家们抖落着满身的小资情调,以女性独立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状态彰显着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自由贸易问题上遭遇到了西方一些国家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歧视"。由于反倾销具有浓厚的国家参与的性质,因此,加强反倾销工作必须要有政府(宏观)和企业(微观)两方面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扭转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及其所体现的课程观的剖析与阐释,重新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融入“传记式”课程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17.
职前不重视科研素质的培养、职后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以及现行教师教育模式自身的缺陷等是中小学教师角色难于转换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变中小学教师角色难于转变的现状,必须要做到: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高师院校向中小学单向交流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间双向交流;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学术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积极探索与更新教育研究方法等科研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图书馆建设及网络资源投资;改进与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资格证及职称晋升与评价制度,严把教师的准入关等。  相似文献   

18.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因于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发掘。而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体现出了平凡的人在困难的世界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沉思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把人生所面对的苦难当做是推动人们不断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苦难刻画,来展现它们的美好心灵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将小说的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层面,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平凡的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