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炉  戴哲 《出版广角》2016,(9):28-30
在现有著作权法下,网播组织并不享有广播组织权利的主体地位,导致网播组织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仅存在传播手段的差异,网播组织与传统广播组织都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投入.根据“技术中立”原则,我国应对网播组织提供保护,对广播组织重新定义,扩张广播组织的范围,将网播组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推动了节目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传统媒体越来越普遍地采用网络播送节目;另一方面,网播组织兴起,使其能够独立制作节目并通过网络公开播放.不过,在现有的《著作权法》下,网播组织并不享有广播组织权利的主体地位,导致网播组织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网播组织与传统广播组织都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投入,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仅存在传播手段的差异.根据“技术中立”原则,网播组织亦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正在对《著作权法》进行第三次修改,应借此机会,在其中赋予网播组织以广播组织权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法与有偿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著作权法保护创造性智力劳动的原理,为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探讨了著作权法对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对《著作权法(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与期刊出版改革和与学术期刊编辑权益保障相关条款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若干思考和诉求。认为《著作权法》的修订应有利于出版体制改革,保护编辑的职业权益,加大对网络侵权的处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主体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但大家都存在两点共识:第一,编辑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第二,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应符合编辑工作的特有规律。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对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编辑主体创新行为的自由度、编辑劳动的独立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认识。本文分析了编辑主体创新性的三个特点:编辑主体的创新使创新思维变为现实成果,编辑创新的局限性,编辑创新是无形的创新。由各个特点展开对需要编辑主体注意的问题的分析,期望能对时下编辑工作有所启发,对编辑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整理人享有.有的法院认为,古籍整理成果凝聚了整理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享有著作权保护;而有的法院则认为,古籍整理成果不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古籍整理的目的在于还原古籍原意,整理人不是作者,整理成果未产生新作品,不应享有作者权保护.但为使古籍整理成果的利益得到必要的维护,《著作权法》可在邻接权框架下为古籍整理者增设一项新权利——古籍整理者权.  相似文献   

7.
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贾岩 《出版科学》2004,(1):21-23
依据客观事实和有关理论,对编辑的劳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考察,认为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劳动和其他精神生产活动相比,有其特点和规律;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编辑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与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永勤  徐晓泉 《编辑学报》2002,14(6):400-401
结合学习<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阐述期刊编辑在执行<著作权法>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保护作品的完整性,编辑的修改权予以限制;保护作品的及时性,限时履行告之义务;严肃对待作者的滥用发表权;等等--以引起期刊编辑对<著作权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乔瑞雪 《编辑之友》2012,(2):104-105
编辑工作是社会文化活动传播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编辑的角色修养和角色定位决定文化传播的方向和进程,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须加强编辑的角色修养与角色定位,构建编辑的主体意识、发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意识、提高编辑的社会产品转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钱静 《出版科学》2016,24(6):28-31
《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删除《著作权法》第34条编辑修改权条款的做法有欠妥当。建议保留原有条款,确立编辑修改权。因为确立编辑修改权是权利义务对等的法理要求,是编辑工作正常进行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编辑为出版物付出的劳动相匹配。另外,从权利边界的视角考察,编辑修改权的确立,能够从权利相对面的维度,厘清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含义和边界。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法(即版权法)是确认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某些特殊权利,规定因创作、传播和使用作品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制定著作权法,建立著作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作者对其作品享有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也保护了为作品的发表与传播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传播者的合法权益。我国1990年制定的《著作权法》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主要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著作权法保护制度已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尤其是2010年2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的第二次修正,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立法的执行力度的不够,许多期刊编辑著作权法意识相对淡漠,没有认真学习领会<著作权法>,致使编辑工作中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增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法意识,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使编辑在工作中知法、懂法、守法、避免著作权纠纷,已成为期刊编辑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期刊形成过程事实上就是编辑工作者创造性价值的体现过程,编辑工作者通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价值,推动期刊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形成质量高、价值高且有特色的期刊。期刊是大众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读者的精神产品,其生存与长期发展离不开编辑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编辑是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说明编辑工作者主体实践活动在期刊出版中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期刊编辑工作者是否具备创造性精神,是否能够发挥其创造性价值,是期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期刊编辑工作者创造性劳动是其在期刊编辑中预见性及创建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期刊是否被读者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刊物的编辑团队的创造性劳动.科技期刊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与编辑团队的素质及其对科技期刊创造性劳动密切相关.如果说作者的劳动是一种文化首创性劳动,那么编辑的劳动就是一种文化再创造劳动.  相似文献   

15.
一个期刊是否被读者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刊物的编辑团队的创造性劳动.科技期刊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与编辑团队的素质及其对科技期刊创造性劳动密切相关.如果说作者的劳动是一种文化首创性劳动,那么编辑的劳动就是一种文化再创造劳动.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出版业流行着一个看法,即把作者当作衣食父母,把读者当作上帝,相对来说,编辑被放在一个从属的次要的位置.这种看法有它相对合理的一面,但并不准确,最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编辑--作为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版创新意识的加强,编辑在出版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甚至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在出版整个链条中,作者(家)作品只是生产资料和原料,读者是市场,而编辑才是生产创造的主体,作者的产品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成为商品,创造出效益来.编辑不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把作者与市场(读者)二者结合起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一、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必要性(一)基本概念1.版权版权即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当这种智力劳动成果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时,其作者享有该作品的版权。我国著作权法在第三条和第十条中明确规定了作品范围和著作权内容。同时,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劳动也受著作权法保护,即享有邻接  相似文献   

18.
从数据库保护的条件和范围、保护的客体、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限制与例外和保护的期限五个方面对<欧盟指令>、日本<著作权法>和我国的<著作权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为我国的数据库权益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量的科学核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量的科学核定□杨玲编辑工作量,浅释之是编辑主体在书稿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量。事实上,编辑的工作量不仅简单地表现为直观的劳动量,因为编辑所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编辑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非重复性的复杂劳动,这种精神劳动不能单纯像简单劳动那样...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法与编辑的职能蒋东明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诸多职能常常涉及著作权问题,甚至可以说编辑工作行为直接影响到著作权法的具体实施。在我国著作权法日益深入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的今天,不仅著作权人需要用著作权法来保护自己,编辑人员更应熟悉和掌握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